風評:能源轉型學英國?請總統勿再胡言亂語!

總統蔡英文日前接見英國對台貿易特使,她說,台灣正堅定走在邁向非核家園、發展再生能源的路上,盼在能源轉型及電業改革過程,學習英國成功經驗,以達2025年非核家園的目標。

這是一段確缺乏專業、外行到離譜、接近不知所云的話;小英顯然對英國的能源政策完全無知;如果說總統本身本來就不會有太多能源專業知識,其知識主要靠能源專業幕僚提供,那顯示的就是總統能源幕僚的愚昧無知。

英國的能源結構中,再生能源占有2成多的比例,而且其中接近一半是風電;但其核電占的比例有2成,有19座核電廠運作中。英國能源政策中沒有「非核」兩字,相反的是英國仍繼續蓋新的核電廠。

由中法合資的英國欣克利角C(Hinkley Point C)核電廠項目經歷一波三折,雖然一度叫停,但在去年5月已正式動工,由中國的廣核集團與法國電力集團合資興建,造價超過7000億元台幣,完工後提供英國7%的電力需求。不僅於此,今年6月,英國政府與日本日立達成協議,將在英國北威爾斯地區建設核電廠,造價預估超過8000億元台幣。

英國為何新蓋核電廠?為了減碳,所以英國要「非煤」,近年開始降低燃煤電廠發電量, 2016年關閉3間燃煤電廠, 2017年4月首度完成連續24小時未使用燃煤發電,今年4月創下55小時紀錄,英國是預計於2025年關閉所有燃煤電廠。非煤後必須有取代的供電,核電就是選項。

相對於民進黨視核電如瘟疫,英國能源政策中的視角,核電可是「正面形象」;在與日本協議建核電廠時,英國商業、能源和工業戰略大臣克拉克(Greg Clark)就表示,核電在英國朝低碳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與日立合建核電廠,就是在為消費者提供低成本低碳的電力。在外界談到英國去年起低碳能源占過半時,統計的就是核電加綠電的比例。而欣克利角核電廠完成後,根據官方估計,在未來60年營運期內,每年可減碳900萬噸。

在了解英國能源情況後,坦白說,完全看不出總統那句「學習英國成功經驗」是那門子的話?英國是2025年關閉全部煤電廠的「非煤」、同時持續使用並增建核電廠;台灣是2025年關閉全部核電廠的「非核」,相反的是要增建煤電廠(如深澳)。

請問總統,台灣是那點可以或是就在「學習英國成功經驗」?事實上兩國能源政策理念與方向堪稱南轅北轍:政策目標上,台灣把非核擺在減碳之上,英國則是減碳優先於非核(或甚至已完全不談非核);具體作法上,英國全力「非煤」,用綠電、核電來取代煤電;台灣則是增建煤電廠,增加的綠電取代的是核電。台灣如何能「學習英國成功經驗,以達2025年非核家園的目標」?

小英總統同時也提到要學習英國的「電業改革」的成功經驗─這應該是指上世紀80年代末期,由柴契爾夫人推動的電力市場自由化、民營化,但事後各方的檢討發現,這個「電業改革」是國家經營換成被稱為「六巨頭」的財團、壟斷9成電力市場,財團基於獲利考量反而造成發電設施老舊等問題;原本要壓制電價的目標也未達成,初期有下降之後則直直升,近10年號稱電價倍增,現在英國平均電價落在法國與德國之間─比核電占7成的法國高,但比要非核發展綠電的德國低。

英國電業改革因而被稱為「被賣掉的不是基礎建設,而是付帳單的市民」,原本已在推動電力民營化的日本,為此踩煞車重新檢討政策。請問總統,想跟英國電業改革學那一樣「成功經驗」?難道要學習英國壟斷電力市場「六巨頭」中,外資占四家、全民向國外繳「電稅」的經驗嗎?或許台灣離岸風電由外商壟斷,政府給予高價收購保證,也算是「學習英國經驗」吧。

蔡政府全面廢核、以綠能替代核電的能源政策,明顯有成本高昂風險大的問題,不談其2025年建構20%綠能的目標難達標的問題,即使達成,讓台灣耗費2-3兆,結果把一個穩定低價的核電換成高價又不穩定的綠電,值得與否實讓人懷疑。至於如大躍進般鋪天蓋地搞綠能造成的生態破壞,就更難讓人接受、也更難挽回了。(推薦閱讀:呂紹煒專欄:占比0.00000152供電量完成之大喜日!

小英那句「台灣正堅定走在邁向非核家園、發展再生能源的路上」,所顯示不回頭的決心,最後是帶台灣上綠電天堂,還是空污惡化、高電價又缺電的地獄?看到總統談能源政策的無知化,這套能源政策通還是不通,是該擔心了。

相關報導
林建山專欄:誰信綠電救臺灣神話?
呂紹煒專欄:把無知當幽默─賴揆談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