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Q1數據看中美經濟憂喜,降息日越延越後

∕呂紹煒2024.4.26

 

近來中美分別公布了首季經濟數據,IMF也發布最新的經濟展望,雖是憂喜參半,但只要沒有「黑天鵝」,經濟應該是「緩慢但穩定」的回溫,不過,今年聯準會的降息恐怕是會越延越後。

 

美國商務部4月25日公佈今年首季經濟成長率為1.6%(季增年率),低於市場預期預期的2.5%左右的成長率,也比去年第4季的3.4%低,創近2年新低;物價方面,GDP價格指數上升3.1%,高於預估的3.0%,更遠超過去年第四季時的1.6%,核心個人消費支出(PCE)上升3.7%,高於預估的3.4%,及去年第四季時的2.0%升幅。

 

至於中國方面,月中商務部公布首季經濟成長率為5.3%,比外界普遍預期的4.5-5%的成長率佳,工業增速加快、實現6%的增長,服務業也有5%的增長。3月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8%,高於榮枯線的臨界點,顯示中國經濟的回溫。

 

單看首季數據的表面,似乎中國經濟情勢佳、美國則較值得擔心,不過進一步看則未必如此。

 

中國經濟首季的好表現,主要是在1、2月,除了出口恢復正成長外,2月的通膨也為正數,似乎逐漸脫離通縮池沼。只是到3月時數字又反轉,以美元計價的3月出口較去年同月衰退7.5%,是2023年8月後最大跌幅,通膨0.1%、跌到近零的通縮邊界。

 

反而是美國雖然首季經濟低於預期,但從就業市場依舊強勁來看,美國經濟腳步仍穩健,IMF對美國成長率的預測值也是上修而非下調。

 

因此,美國經濟值得擔心的不是成長問題,而是通膨問題。通膨遠比預期的頑強,不僅未如官方期待的「逐月下降、更接近2%目標區」,甚至未能維持平盤,反而再次上揚,今年1-3月美國的通膨是逐月上升。如果說1個月的數據不準,3個月的數據總看得出、也代表一個趨勢了吧?

 

而通膨不減反升的直接影響就是聯準會的降息腳步會因此改變。外界原本預期6月開始降息,但隨著通膨數字未如預期下降,同時經濟增長與就業市場表現仍佳,6月降息的可能即使尚未完全斷絕、至少已是極低、不必太期待了;市場對降息時機與次數也不斷修正:時間更晚、次數更少;夏季降息機會低,可能到年底才降息;次數由原來預期的3-4次降為1次、幅度1碼左右。

 

有分析師形容這份報告「真實內容就是通膨過熱」;最悲觀的預測是聯準會不僅不會降息、反而會再次升息。如果未來幾個月通膨數字再上升,是有升息可能;至於那些認為經濟放緩可讓聯準會早降息者錯誤的機率極大,是搞錯重點了。優先要看的一定是通膨數字而非成長率,成長不佳通膨卻仍上揚,聯準會還是會升息、或至少不會降息。

 

中國的情況則是另外一番景況,重點在「保增長、防通縮」;雖然有分析指3月出口衰退與基期因素有關,確實也該再多觀察,不過,中國的出口是充滿風險與危機,主因是國際情勢不佳,原先對中國出口的打壓:貿易戰、關稅戰、科技戰等持續加碼,中國表現凸出的「新三樣」(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新能源),去年以來就被官媒、甚至總理李強稱為「領跑外貿出口」,但現在歐美都以「產能過剩」出口的理由,要對「新三樣」出手。

 

再者,拖累中國經濟2大因素未除。一個因素是民間消費,雖然正成長但距離暢旺到可帶動經濟仍有一段差距,中國從提出「雙循環」政策開始,一直希望內需消費可在經濟增長中扮演更吃重角色,但幾年下來進展不多。

 

另一個因素是房地產低迷難脫困,不僅無能拉抬經濟、反而扮演拖累角色;被視為拉動中國經濟「三駕馬車」之一的投資中,基礎建設與製造業都有6.5%、9.9%的增長,但房地產開發投資衰退高達9.5%,新建的房地產面積減少近2成為19.4%,銷售金額更衰退近3成、為27.6%。

 

眾所皆知房地產在經濟中占比重,房市低迷帶來直接衝擊就夠大了,因房價下跌或是購買爛尾樓而造成財富縮水,會造成消費緊縮的效果,間接影響經濟。至今尚未看到中國房地產有走出低迷的跡象,悲觀的看,只要不繼續沉淪就好了,房市寒冬持續、復甦恐怕要更長時間,中國經濟要繼續被房地產拖累。

 

因此雖然首季數據看,中國經濟似乎成長比預期好,但隱憂多,外界擔心的「曇花一現」式的復甦是有可能發生;美國則是增長不如預期但腳步穩健,該擔心的反是通膨不減反升,因此降息時間會延後、次數會減少。或許,IMF最新報告中所說的:緩慢而穩定,會是今年經濟的格局;但也別忘了那些風險。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