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零的花與無根的草】系列一 孤女出室:楊青矗筆下的勞動女性

【編按】改編自工人作家​楊青矗小說的民視單元劇《外鄉女》,今年4到5月已經在民視播放完畢,故事背景發生在台灣的70年代,由潛入紡織女工宿舍做田野調查的研究生邱錦鳳為主要的敘事軸線,而後切入個別女工,如黑美人沈紫英、周美娟、謝秀卿等人,在廠內與廠外發生的故事,呈現了外出打工女性的生活樣態。

本系列文章是作者蔡志杰關注與勞動、貧窮女性有關的著作和小說作品——包含楊青矗的多項文學作品——所提出的閱讀評論,前兩篇文章中,經由蔡志杰的視角,讀者可以看見他對著作做出不同軸向的閱讀方式,有縱向的歷史觀點,也有橫向的文本對照,這當中包含了楊青矗的不同時期作品、小說中的人物與情節、故事發生時的台灣社會場景、不同文本...等,帶出時空變遷下勞動女性面對的困難與掙扎,在結尾之處,蔡志杰也提出當勞動者面臨勞動與性別的雙重壓迫時,其勞動處境的進一步思考。

文/蔡志杰(高雄市人民團體聘僱人員職業工會研究員)

請借問路邊的賣煙阿姐啊

人塊講對面彼間工廠是不是貼告示要用人 阮想要來去

我看你猶原不是幸福的女兒 雖然無人替咱安排將來代誌

在世間總是著要自己打算才合理 青春是不通耽誤人生的真義

──〈孤女的願望〉​

1958年,葉俊麟將一首美空雲雀主唱的日本演歌〈花笠道中〉配上台語歌詞,由當時年僅九歲的陳芬蘭演唱灌錄成唱片,這就是後來紅遍大街小巷的〈孤女的願望〉。認真探究起來,其實當時台灣的工業經過二戰破壞還在恢復中,就業於都市工業部門的比例並不高,尤其是對於女性來說,大量投入製造業的勞動力市場,會是1960年代外資較大量進入台灣、尤其是1966年加工出口區設立之後的事了。但這首歌就像是提前預告一樣,成為日後論及加工出口時代的女性勞動者形象時,最具代表性的歌曲。​​

在這樣的時代裡,楊青矗身處曾經以勞工為描寫對象的小說家之中,算是相關作品產量最多的一位,內容亦有相當比例是關於女性勞動者的處境。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要透過楊青矗不同時期的小說作品,來談談時代的變遷,與其中的勞動女性形象。​

一、「在室女」系列

楊青矗原名楊和雄,1940年出生於台南縣七股鄉,11歲時舉家遷居高雄市。楊父在中油高雄煉油廠擔任消防員,1961年的清明節那天,因光隆號油輪爆炸案而殉職。楊青矗隨後也進入位於後勁的煉油廠,擔任倉庫管理的工作,1967年發表第一篇小說作品。1972年初,楊完成〈新時代〉、〈在室女〉、〈綠園的黃昏〉等「在室女」系列,1985年因應「在室女」系列被拍成同名電影,楊新寫了系列四〈出室〉,因此,同年再版的《在室女》,是由系列四個短篇加上其他四篇所構成。​

「在室女」系列,描述的是住在某個村落擁有不少田產的劉萬山一家,長子大學畢業留在台北教書、不願回鄉,次子世榮高中畢業當兵退伍之後,因不忍雙親辛苦勞作、無人幫忙,而被堅持務農的父親留在家鄉種田。當時工業已經開始發展,務農收入已經落後於到工廠做工,世榮的叔伯都在附近市內開設了工廠,世榮的父母幾次託人為他說媒,對方的條件卻是要世榮離農到都市去。​

劉萬山在一次噴灑農藥的中毒送醫事件後,痛下決心將部分田地改成魚塭作養鰻生意,並允許世榮藉叔伯的資金來開設工廠。世榮的工廠開工不久就遇到石油危機,不善於交際、缺乏生意手腕的世榮虧損連連,終於導致工廠破產關門,離農後重新談起的姻緣也以離婚收場。

■  全文請見苦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