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力】食農風潮引領全球,改變飲食觀更影響人類永續環境!
從教育扎根,從小落實食農教育的理念,創造未來更美好的自然環境。
撰文=食力企劃
食農教育是目前全球相當重視的議題之一,是人類在面對環境永續的問題時,恢復農業生物多樣性及農業永續必須面臨的議題。因此,國際公約須承擔的國際責任中,開始納入了食農教育的內涵。
全球重視環境永續議題 國際公約納入食農教育內涵
從日本在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屆締約方大會(COP10)會議上,所提出的「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理念,當時所期待的是生態環境與人類的合理和諧、共生互利,子孫世代能夠「吃當地、食當季」,希望善待在地的環境生態,達到兼顧生物多樣性與資源永續的願景。
而目前全球各國為配合農業多樣性的保育工作計畫,也紛紛發展出各國適用的永續農業(sustainable agriculture)政策,包括:土壤保育(Soil conservation)、地形管理(Managing toPograPhy)、地表覆蓋(Providing ground cover)、減耕(Reduced tillage)、低輸入永續農業(LISA: Low InPu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等重要項目(Cunningham et al., 2005)。
如果能夠透過減少化學污染、廢棄物循環再生等方式,保護自然環境,加上全球食農教育的有效維護生物棲息環境,建立良好耕作制度以恢復地力、防止土壤沖蝕,就能確保永續農業、緩衝氣候變遷帶來的災難,達到永續農業目標。
訂立食育法律 日本率食農之先!
從國際食農發展趨勢中不難發現,飲食觀的改變,也將改變農民和居民的農耕與生活。深入社區與學校,以食農教育導正學生與居民的飲食習慣,也將能培養對農業與環境的關懷。
日本政府是世界上第一個將食育概念修訂為法律的國家,於2005年完成「食育基本法」,明訂從幼兒園、國中小、社區都需積極推動農事和飲食體驗活動,並同時展開日本傳統飲食文化、耕作方式的復甦。其中,運用五感體驗飲食教育的Kids Kitchen協會,因集結各業界知識與技術,注重資訊交流與研究,而成為活躍於日本社會的知名團體。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將食育概念修訂為法律的國家,於2005年完成「食育基本法」,明訂從幼兒園、國中小、社區都需積極推動農事和飲食體驗活動。
不再速食、追求品質的義大利慢食運動!
義大利慢食運動(slow food movement)的概念,早在1986年即已提出;事實上也與食農教育的精神,符合一致。雖然發起的初期是為了對抗日益盛行的「快餐」、「速食」,但繼起之後所成立的協會與倡議運動,對於維持單個生態區的飲食文化與蔬果,促進當地飼養業及農產發展,產生全球性的影響。目前,慢生活運動已發展至全球122個國家。
義大利慢食運動(slow food movement)的概念,也與食農教育的精神符合一致。
英國Henry Dimbleby發起創意課程 提升校園膳食營養品質
英國於2013年由著名連鎖餐廳Leon的共同創辦人Henry Dimbleby(亨利.丁布比)發起的「學校膳食計畫(School Food Plan)」,開始進行改善學校午餐的營養品質,並以食育課程使得學生具備基本的烹飪能力,從中養成正確的飲食觀念。近年他更推動食育立法,使得英國政府規定,14歲以下的學生皆須學會烹調20道菜色,讓烹飪成為一種充滿創意性的教學活動,學生從烹飪帶來的樂趣中將更加深對食物的認識。截止2015年,英國已有超過85%的幼兒學童在校用膳,餐點均符合政府的校膳營養標準。
Henry Dimbleby(亨利.丁布比)發起的「學校膳食計畫(School Food Plan)」,是食育教育的落實。
友善大地,重視在地農業的台灣!
各國對食農教育的看法大同小異,但皆為了下一代的福祉而著想。在臺灣,中小學食農教育課程著重發展自然科學的特色,除了強調食品安全營養方面的知識及強化對在地農業的重視,也重視與食有關的實際經驗知識累積,以提升選擇適當食物的能力,例如:發現食物的原貌、認識食品加工。
為了讓臺灣的「食農教育」更添發展的動力與未來性,英國推動食育的Henry Dimbleby,亦曾受邀來台,他認為臺灣食育的優勢在於飲食文化相當健康,不會食用過多加工食品,且臺灣學生顯然不抗拒蔬菜,飲食結構更為均衡。
臺灣的食農教育,未來將發展親身體驗「食材」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努力培養友善環境、選擇當季、照顧小農、參與農事及健康烹飪!
花蓮擁有全國第一的有機農業生產,是落實食農教育的最佳場域。
【本文由花蓮縣政府農業處委託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