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腦蟲感染症狀有哪些?夏天玩水注意!食腦蟲感染致死率99%不可不慎

食腦蟲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的俗稱,近來高雄一名男子頭痛就醫,傳出是腦部遭食腦蟲入侵造成腦炎,住院一個月後死亡,引發國人關注。隨後高雄市衛生局澄清,調閱個案研判患者確診的是「阿米巴性痢疾」。但究竟令人聞之色變的食腦蟲是什麼?與阿米巴性痢疾有何不同?食腦蟲感染原因為何?感染食腦蟲症狀有哪些?食腦蟲潛伏期有多久?該如何預防?Yahoo奇摩顧健康帶你一次了解。

相關新聞》高雄傳食腦蟲病例不治 市府急澄清是「阿米巴性痢疾」

Little girl is playing in a stream in the forest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俗稱「食腦變形蟲」,玩水、泡溫泉時,若不慎吸入含有病原體的水源,有可能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示意圖/Getty Images)

食腦蟲是什麼?跟阿米巴性痢疾有何不同?

疾管署說明,​​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是一種單細胞寄生蟲,俗稱「食腦蟲」,偏好溫暖的地方,就連在46℃的溫熱環境都可以存活,因此尤其好發於夏天,淡水湖泊、河川、土壤中、溫泉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水、熱水器、工廠排出的溫水等處,都可發現食腦蟲的蹤跡。

倘若不幸感染​​食腦蟲導致腦膜腦炎,則稱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不過案例相當罕見,首起人類感染病例發現於1965年的澳洲,近幾年巴基斯坦、美國、泰國、印度皆曾出現零星個案,而台灣在2011年及去(2023)年各有一例確診個案。

雖然「痢疾阿米巴原蟲」名字同樣帶有阿米巴原蟲,但和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不同。疾管署解釋,痢疾阿米巴原蟲引起的傳染病稱作「阿米巴性痢疾」,主要症狀為腹部不適、間歇性下痢、便祕、血便等腸道症狀,世界各地都有病例,但熱帶、亞熱帶地區及貧窮國家相對常見。

食腦蟲感染原因為何?跟玩水有關?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之所以俗稱為食腦蟲,跟感染方式有關。當人類將鼻子浸入受食腦蟲污染的水源中,比如潛水、跳水等玩水活動,就有可能將病原體吸入鼻腔,讓食腦蟲沿著嗅覺神經進入腦部,進而引起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

鑑於食腦蟲主要在淡水出沒,感染科權威台大醫師李秉穎示警,應避免前往沒有加氯消毒的淡水場域玩耍,也盡量不要讓鼻腔進水。

食腦蟲感染潛伏期多久?食腦蟲感染症狀有哪些?

根據疾管署說法,食腦蟲感染潛伏期從1到7天都有,平均為5天,如果有頭痛、發燒、噁心、嘔吐等症狀,務必提高警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病程發展非常快速,患者隨後可能開始抽搐、頸部僵硬、意識改變、出現幻覺、喪失平衡感,死亡率高達99%。中山醫院小兒科醫師吳其穎(蒼藍鴿)另提到,大部分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患者,會在發病兩周內死亡。

縱使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感染病例十分罕見,但致死率高,建議大家謹慎看待。要是玩水或泡溫泉後,突然頭痛、發燒、噁心、嘔吐,甚至頸部僵硬、意識改變,請馬上就醫檢查,並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

食腦蟲怎麼預防?感染如何治療?

李秉穎醫師坦言,關於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現階段尚未有適當的治療方法。不過蒼藍鴿醫師認為,一般人平時不用太過擔心,因為食腦蟲只有在衝進鼻腔的情況下,才有機會造成感染,不會透過人與人接觸傳播;通常來說,就算喝入含有病原體的水也不至於感染,這也是為什麼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死亡率超高,個案數卻相當稀少。

預防勝於治療,想要防止食腦蟲找上門,疾管署呼籲,進行水上活動、泡溫泉時,盡量不要將頭部浸泡在水中,或者可以使用鼻夾防範水進入鼻腔;若在野外水域玩水,另應避免攪動底部的池水或淤泥,以降低感染風險。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進一步分享,食腦蟲害怕氯、鹽水和高溫,玩水或泡溫泉時選擇安全、合格、乾淨的場域,例如有定期清消的游泳池,便能有效降低接觸到食腦變形蟲的機率。

撰稿記者:吳怡萱、陳昭容

核稿編輯:廖梓鈞、羅芋宙

參考資料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阿米巴性痢疾(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感染病例罕見,但致死率高,籲請泡溫泉及從事水上活動之民眾小心防範(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炎Q&A(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疾病介紹(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寄生蟲界的魔王「食腦變形蟲」,感染人體致死率99%(蒼藍鴿的醫學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