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障礙有哪些?厭食症、暴食症症狀為何?壓力大想暴食怎麼轉移注意力?
飲食障礙是什麼,你知道嗎?上班族壓力大,有人因此不想吃東西,也有人想藉由大吃大喝來紓壓。不過,這樣的情形並不能和「厭食症」或「暴食症」畫上等號。多數的飲食疾患,都是多重病因導致⋯⋯究竟厭食症、暴食症是什麼?厭食症、暴食症症狀有哪些?患者會有哪些行為?厭食症、暴食症成因為何?壓力大會誘發嗎?厭食症、暴食症為何危險?壓力大就想吃,該怎麼轉移注意力?建議怎麼吃?吃什麼?Yahoo奇摩顧健康採訪精神科講師級主治醫師陳姵蓉,帶你一次了解!
飲食障礙有哪些?厭食症、暴食症是什麼?
美國精神醫學會頒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提及,所謂的「餵食和飲食障礙症」,包含厭食症、暴食症、嗜食症、異食症與反芻症等相關疾患。本文以常見的厭食症和暴食症作為介紹主軸。
厭食症
現代人因工作壓力大或擔心增胖而減少飲食,尚屬人之常情,無法與厭食症畫上等號。陳姵蓉醫師坦言,要達到極端的厭食狀態,且對生活及健康產生劇烈影響,才會被診斷為身心科疾患的厭食症。
厭食症可分為「節制型(高強度限制進食)」與「暴食/清除型(嚴格控制飲食後,又因飢餓陷入暴食與催吐的激進代償循環)兩大類。一般人誤以為厭食症是「不想吃東西」,陳姵蓉醫師解釋,其實厭食症患者一樣會餓、會想吃東西,只是因為對身體形象有不符客觀事情的扭曲認知,才極力抑制想吃的慾望,矛盾的想法在腦中揮之不去折磨著患者。
暴食症
每周至少有一次暴食情形,患者會在兩小時內吃下超量食物,且暴食當下能感覺到對吃的行為存在「失控感」,情況至少達三個月,才會被診斷為暴食症。有人聽到暴食症,會以為是「大吃一頓」的意思,但其實暴食症患者也害怕變胖。部分患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節食後,由於耐不住飢餓,開始大量進食,又因為擔心發胖,採取激烈補償行為,如節食、催吐、過度運動、使用利尿劑或瀉劑等。陳姵蓉醫師解釋,與厭食症相比,暴食症患者通常仍可維持正常體重,或與一般人體重相去不遠。
厭食症、暴食症症狀為何?患者會有哪些行為?
厭食症
厭食症患者通常BMI值已小於17.5的標準,但還是會自認過胖且害怕體重增加,所以只吃極少量食物,甚至不吃東西或過度運動,讓體重更輕。陳姵蓉醫師分享,臨床上會發現,患者有祕密進食的習慣。當被他人問及此事,則多會否認或不願深入談論。一旦察覺自己的進食行為有別於常人,會更強化患者私下進食的習慣。厭食症患者會嚴格選食物並可能減少進食。部分患者會因過度飢餓、無法克制食慾而大吃一頓,又因為心生罪惡感而出現催吐、過度運動、使用瀉劑或利尿劑等手段,試圖減輕體重。
暴食症
患者經常在壓力大、心情低落時,吃下大量高糖、高鹽、高油食物舒壓。事後雖會短暫感覺解脫,但過量飲食帶來的不適,致使患者須催吐、使用瀉劑或激烈運動來排除過度攝入的食物,以防體重增加。患者會陷入「暴食-清除身體內食物行為-節食」的循環。陳姵蓉醫師解釋,患者或許本想緩解或因應壓力,但在一番操作下,反而帶來新的壓力,包含生理不適、心裡罪惡感及暴食帶來的金錢損失。此時,患者的心情容易起伏不定,甚至可能有自尊心低落、社交退縮、人際關係緊張等狀況。
你可能疑惑,厭食症中,有一種子類別屬於「暴食/清除型」,跟真正的「暴食症」差在哪?陳姵蓉醫師解釋,兩者的行為模式相似,也都會把「個人身體形象與個人價值綁定」,故自我價值感常伴隨著體型的變化而有所變動,容易導致情緒低落;但兩者仍在體重方面有明顯區別。厭食症中的「暴食/清除型」患者會更徹底控制攝食,故體重會比單純暴食症的患者更低,外人甚至一眼就能發現患者體型明顯過瘦;至於暴食症的體型則一般處於正常或甚至偶有偏重現象。
厭食症、暴食症成因有哪些?壓力大會誘發嗎?
讀者朋友可能想問,會造成厭食症、暴食症的原因有哪些?陳姵蓉醫師直言,厭食症、暴食症並非單因素造成的,必須考慮如生理病因、心理和家庭因素、社會文化病因,這些因素彼此會交互影響,統稱為多因素疾病。
生理病因:陳姵蓉醫師表示,飲食疾患可能受基因與體質影響,但基因對大腦的影響相當複雜,醫界仍沒有明確定論。
心理與家庭因素:部分具有完美主義或壓抑性格者,可能透過控制飲食來獲得掌控感。而父母對孩子過多或缺乏的照顧模式、父母的飲食習慣、對自我身材的看法,也可能影響孩子對飲食和身材觀念。
社會文化病因:現今「瘦即是美」的理念,讓飲食控制及保持理想身材成為趨勢,易使個案更為焦慮不安。
厭食症、暴食症為何危險?有哪些嚴重併發症嗎?
人體攝取食物轉化為熱量,才能維持人體基本的心跳與血壓,如果過度節制飲食,甚至可能危及性命。陳姵蓉醫師解釋,以「節制型」厭食症來說,最大的困擾就是多重營養缺乏、電解質失衡,最終導致多重器官萎縮、衰竭。舉例而言,人體肌肉需要蛋白質,一旦攝取不足,肌肉會因長時間營養不良而萎縮;而極端的電解質失衡,則可能誘發心律不整。女性方面,受賀爾蒙影響,可能出現停經的現象。
「暴食/清除型」厭食症及暴食症患者,常有催吐的代償行為,陳姵蓉醫師指出,催吐會拉扯到腸胃道肌肉,有食道破裂的風險,非常危險。反覆催吐的行徑,可能讓胃酸燒灼至口腔,影響牙齒的健康;也可能使電解質過度流失,影響心臟健康。總體而言,由於充足、均衡的飲食,是身體能維繫運作的必備條件,故上述兩種飲食疾患均會造成全身系統性的影響,不容小覷。
壓力大就想吃,如何轉移注意力?
從上文敘述可知,厭食症、暴食症有嚴謹的定義,一般上班族較少單純因壓力大而罹患厭食症或暴食症;不過,上班族因為壓力大,習慣性將吃美食或大吃大吃作為一種紓壓管道,無可厚非。陳姵蓉醫師建議,可在準備大吃前,喝一杯500毫升的溫水,因為嘴饞與口渴的生理回饋類似,有時候感覺嘴饞,其實不是嘴饞而是口渴。喝了溫水,一來能解決口渴問題,二來用水墊了胃,也就吃不下太多零食。
此外,陳姵蓉醫師也分享「正念飲食」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提高進食的專注力,體驗當下。陳醫師補充,暴飲暴食的過程,可看作是餵飽心靈的手段,人們多少能感受到內心的愉悅與滿足;但生理上,大吃大喝當下,很難立即感知到身體給予大腦的回饋,容易忽略自己是否吃飽、吃進多少食物。如上班族想放縱地大吃一頓,建議先放鬆身心、專注且細嚼慢嚥地品嘗食物,能增強感受力之外,亦允許食物進到體內的訊號,有機會回傳至大腦,與自己的身體狀態達成同步性。
另外,儀式感也是陳姵蓉醫師提點的妙招之一。陳醫師舉例,很多時候我們會手拿很多零食、甜點、炸物等安慰食物,一邊看電視、一邊往嘴裡塞,因為缺乏專注度,很容易攝取過量。儀式感則有助於強化專注力,避免無心飲食。此外,儀式感也會讓人感覺生活質量有所提升,故工作的苦悶與壓抑感,可以藉由儀式感的安排得到舒緩。
壓力大想吃東西紓壓,建議怎麼吃?吃什麼?
讀者朋友或許想問,壓力大想吃東西紓壓,究竟該怎麼吃?陳姵蓉醫師強調,千萬要避免節食,因為越有意識在節食,就越可能在意志力薄弱或疲勞時,變成反撲式地進食。此外,不要跳餐、三餐穩定進食,且均衡攝取五大營養素,亦至關重要。
然而,陳姵蓉醫師坦言,上述「轉移注意力」及「飲食技巧」所提及的內容,對於真正病理上的厭食症、暴食症患者而言,幫助並不大,強烈建議有飲食疾患的朋友,務必尋求醫療端的協助,免得讓病情更加惡化。
若讀者朋友發現自己或親友,疑似有飲食疾患,可填寫「SCOFF問券」,進行自我檢視;但也提醒大家,飲食疾患的診斷,仍須交由專業的精神科(身心科)醫師判斷。
SCOFF問卷
您有沒有因為吃得太撐而覺得想吐?
您有沒有擔心自己對於進食的分量失去控制?
在最近三個月內,您的體重有減少超過6.35公斤嗎?
當別人說自己太瘦時,您有沒有認為自己是胖的?
您認為食物支配了您的生活嗎?
若有兩題(含)以上回答「是」,就建議您尋求專科醫師協助。
撰稿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沈孟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