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費用飆漲 獨門絕活也吃不消

中國時報【張祈╱花蓮報導】 擁有40多年孵蛋經驗的林貴榮,號稱「一眼就能看出能否成功孵化,聽聲音就知道雛鳥的需求」,無奈受到大環境改變,孵蛋市場式微,從40年前的10多家,2年前僅剩3間。林貴榮說土地減少、飼料、水電運輸等成本費用上漲,是許多老店吹起熄燈號的主因。 傳統行業代客孵蛋隨著生活型態改變,農村地區都市化,孵雞業生存條件重創,宛如「夕陽產業」,民眾多半食用大盤商提供的家禽,導致農家孵蛋需求少。 林貴榮說,以前這行多半為為鄰里街坊服務,不但全年無休,還得忍受家禽異味,現在誰也不願與雞寮比鄰,也壓縮到業者的生存空間,現在他則隱身在花蓮市近郊的豐村,繼續守護這傳統又特殊的行業。 不僅生存空間被擠壓,飼養成本也不斷飆升,林貴榮說,過去50斤的飼料才240元,現在漲到600、700元,就算價格壓低到500元,還是比過去高出2倍,再加上電費、水費,成本費用更加可觀,也是許多老店接續關門的主因。 為堅守這獨門生意,林貴榮也不斷求新求變,鑽研各類禽鳥蛋孵化,他孵過最小的蛋是八哥蛋、最大的則是鴕鳥蛋,並提供雛鳥代養,視氣溫調整生存環境,此外他也順應東南亞移工需求,販售「鴨仔蛋」幾乎要什麼有什麼,他說,市場逐漸改變,站著不動只會被淘汰,只要跟禽鳥有關,他都願意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