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沙盒券商誕生!「好好證券」零手續費的盤算與挑戰

金管會為鼓勵金融科技創新,推出的實驗監理沙盒制度,上路三年來,歷經18個月實驗,第一家商轉的公司「好好證券」孵化落地了。其所主訴的「基金交換」是什麼機制?

金融監理沙盒制度源自於「鯰魚效應」(Catfish Effect)。這是個源自挪威的老故事,也是管理學的著名理論:當一條活潑亂跳的鯰魚,被放進規則運行的沙丁魚堆中,激發出火花,讓群體的競爭、求生意識更強。

好好證券前身是好好投資科技(How-Investech) ,在2016年由兩位具備外商銀行背景的楊少銘與張博淇共同創辦。成立之初,專注於解決「共同基金」的投資交易痛點。

但其實,對於主要經營者楊少銘來說,這是他五年來第三次創業,曾「歸零」兩次的他,歷經機器人理財、監理沙盒實驗,在取得正式證券商牌照之後,外界也好奇,這個全台首家「源自金融科技的證券商」,究竟會以什麼樣的面貌問世?

好好證券董事長楊少銘。池孟諭攝
好好證券董事長楊少銘。池孟諭攝

好好證券董事長楊少銘。池孟諭攝

8月31日上午在君悅酒店,眾多產業大咖、政府官員一字排開站台力挺,這華麗的陣容包括前行政院副院長邱正雄、兩位前任金管會主委陳樹、丁克華、前金融研訓院董座許嘉棟等,讓這家券商一開業,氣勢便不一般。

作為一家原生網路券商,好好證券以台版羅賓漢Robinhood(美國網路券商,以低門檻、零手續費為賣點,今年7月下旬正式掛牌IPO)自許,而其口號是:「投資本該如此簡單」,因此從使用者體驗、費用門檻、乃至於客戶的資產安全,均有應對方案。

主打「先買後付」投資人賠錢還減免

也正因是金融科技起家,好好證券打出四大特色:

一、開戶不到5分鐘;

二、申購門檻2000元起;

三、申贖收費採「先買後付」模式,申購時零手續費,贖回時則收0.3%。若贖回當下,該基金總報酬率是負數,就連這0.3%也「減免」,理由是「平台想和投資人一起賺錢」;

四、只要符合庫存基金市值100萬元以下的條件,申購和贖回都零手續費。可看出平台想要招攬年輕族群的強烈企圖心,瞄準未滿30歲(1992年出生)的Z世代。

但這就令人好奇,既然處處讓利給投資人,那錢從哪裡賺?

好好證券董事長楊少銘指出,初步規劃獲利有三大來源:基金贖回手續費(0.3%)、基金交換手續費(千分之1.425)以及和基金公司的管理費分潤等。未來,還會針對不同族群推出加值方案,而他初步估算,若要損益兩平,基金資產管理規模(AUM)要達到400億元。

作為市場後進者,必須解決痛點,才有突圍空間。在楊少銘眼中,台灣的基金市場即便蓬勃,但還沒有飽和,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目標是解決基金公司、投資人的痛點

對基金公司來說,最頭痛的是,一檔熱門、績效佳的基金經常被贖回,無法維持規模;對投資人來說,現階段的申贖時間差,讓手邊的資金無法充分發揮效率。

於是,才有先前進入沙盒實驗的基金交換構想,而這18個月期間,即便幾乎零收入,但卻帶來豐富的養分,也累積出部分忠誠會員,已搶先預約開戶。

楊少銘說,當初進入沙盒實驗期,最後的存量是500多萬元,因不少人是使用「當沖」及小額交易。

然而,這項實驗凸顯的價值並不是交易量,而是要如何讓小額金額在高頻交易中,還能符合安全、無錯帳的正確性。他舉例,在沙盒期間,基金交換的門檻甚至低至1元的銅板價就能交易,且直到實驗結束均無發生爭議。

只是,既然已拿到正式執照,待今年第四季正式上線後,即便不會再回到沙盒期的低門檻,但他強調,基金交換的門檻會比申購低,甚至不到100元現值也能交換。


「好好證券」的三大機會、兩大挑戰

由此看來,現階段好好證券的優勢,在於獨一無二的基金交換模式,只是,難道不怕被同業複製,而且做得更大?

業界分析,好好證券有大咖投資加持,初試啼聲便吸引各方關注,但回歸市場本質,有三大機會跟兩大挑戰,仍必須克服。

三大機會如下:

機會一,以金融科技出身的好好證券,光是在次級市場交易相關,也就是基金交換的資訊系統,就集中火力,砸下數千萬元投資,這是第一道護城河。

機會二,好好證券是網路原生平台,業務單純,資深業界人士指出,這一兩年因疫情推升數位金融的使用頻率,包括兩家純網銀,以及像是全聯、全家兩大零售陣營的全支付、全盈支付,皆已通過電子支付申請,未來都有機會成為合作夥伴。

以目前好好證券針對年輕族群另有方案的情況下,若找到一拍即合的新通路,尚有機會創造新商模,在激烈競爭中突圍。

機會三,身兼好好證券董事的Webzz創辦人張凌雲,離職前曾是瑞銀台灣區財富管理董事總經理,更曾歷任貝萊德亞太區零售業務、美林投資管理台灣區負責人,是國內外商投信位階最高的台灣人之一。

張凌雲透露,未來有機會和好好證券合作,引進各基金公司更客製化,更精準,且讓投資人充分獲得資訊的投資建議。「以前,我們服務僅限於小群體的高資產客戶,但現在透過金融科技,有機會讓成本降低,實現真正的普惠金融,」他眼神熾熱地說。

然而,有機會就伴隨著挑戰。

好好證券面臨兩大挑戰:

挑戰一便是產品總數和客戶規模,對於一家新公司來說,沒有足夠的行銷資金去支撐宣傳,目前雖和30家基金公司談,但合作的僅10家、百檔基金,若要達到可交換的規模,必定要達到一定的流通性,但何時能達標,就連楊少銘也不敢確定,只能小步快跑,等待時間發酵出商機。

挑戰二,基金交換的立意不錯,當初和好好券商合作的「遠東商銀數位金融事業群」副總戴松志表示,確實解決了現行市場的某些痛點。但這個機制究竟能不能成功?還得挺過市場考驗,尤其若以「基金交易所」來比喻,勢必要同時找到想交換的雙方才能成立,還有,當市場上熱門基金集中在某幾檔,那麼會不會換不到其他檔基金?

「就算是護國神山台積電,每天還是有人想買,有人想賣。」楊少銘表示,熱門的基金有人看好其未來潛力想進場,也會有人想獲利了結,一切交給市場機制,而若是當下交換未成立,就會改成一般的基金申贖。所以,回到初衷,好好券商的第一階段落地挑戰,仍然在於投資人能否接受這套機制了。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