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便利商店環保素養調查:六成索取一次性用品 近四成錯誤回收

根據經濟部統計,全台有逾1.3萬家便利商店,密度僅次於南韓。在便利的日常消費中產生的大量垃圾,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RE-THINK重新思考環境教育協會(簡稱RE-THINK)與全家超商展開「超商回收大百科」、「實驗垃圾桶」等計畫。更在台師大的協助下完成首個便利商店環保素養調查,發現近四成的民眾會錯誤回收,更有超過六成民眾時常索取一次性餐具。

各個年齡層,都需要有不同的環境教育管道。攝影/賴晁翔
各個年齡層,都需要有不同的環境教育管道。攝影/賴晁翔

NGO調查:知行不合一 環保意識並未落實

RE-THINK、台師大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與全家便利商店,共同進行便利商店環保素養調查,根據這份調查,仍有近四成的民眾不知道像是電子發票、包子墊紙、口香糖夾鏈袋皆屬於不可回收垃圾,更有超過六成民眾時常索取吸管、筷子或是塑膠餐具。RE-THINK品牌長王滋鮮指出,民眾雖有配合環保政策的意願,但往往不具備足夠的環保知識。

調查發現,民眾在超商購物產生的垃圾,也不ㄧ定會在超商丟棄。有超過七成的民眾會丟棄在住家垃圾桶,其次才是便利商店內垃圾桶(41.8%)與公司垃圾桶(28.3%),超商內丟棄的比例還佔不到一半。

王滋鮮認為,消費不一定是壞事,重點在於做好回收。台師大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葉欣誠解釋,經歷了幾十年學校與社會的環境教育,民眾都已經進入狀況,也很支持環保政策,但又發現民眾的環保認知與實際行動有時並不吻合,這時就需要一些引導與教育,讓民眾可以「知行合一」,環保不淪於口號。

搶眼球的戰爭 明確指引「好設計」讓回收自然而然

根據調查結果,RE-THINK推出「超商回收大百科」、「實驗垃圾桶」等計畫,嘗試改善台灣民眾的回收習慣。28日,實驗垃圾桶現身全家鑫德店,預計年底前導入20間測試店,盼藉由清楚標示提高回收正確率。

為了增加民眾環保知識,RE-THINK以過去和新北政府、企業共同推行環境教育的經驗,在全家便利商店托盤上放置各類回收指示,在休憩區推行「實驗垃圾桶計畫」的外觀改造,貼上詳盡的各式回收物種類標示,垃圾桶上方也有醒目的回收物模型示意。

在人流極大的公共空間做宣導,面對的挑戰可不一般。RE-THINK執行長黃之揚表示,超商不僅寸土寸金,能利用的空間有限,更要把溝通手段做得更強,才有辦法跟各種廣吿、商品做眼球的競爭。

明確的指引是關鍵。葉欣誠說,這些指引不單是文宣或是口頭提醒,而是當民眾進入一個環境之後,能夠透過各種好的設計,自然而然地回收。

全家便利商店公共事務暨品牌溝通室部長吳采樺說,未來實體店鋪的海報會轉為環境教育佈告欄,商品的包裝也會加入回收指引,以提高正確回收率。全家也致力從源頭減少塑膠用量,透過紙盒取代塑膠包裝、飲料封口設計變更與免費租借循環杯等手段,達到年減塑400公噸的成績。

做好回收 出了超商也不能忘

出了超商,RE-THINK在學校推行「實驗垃圾桶計畫」開源校園教材包、社群上推出「超商回收大百科」互動網頁、全家門市作為日常生活的示範場域。王滋鮮說,研究顯示,18歲以下答對回收問題的比例較高,但隨年齡層增加,環保知識題答對率逐漸下降。從中發現,其實社會中各個年齡層的群眾,都需要有不同的教育策略與學習機會。

除了積極消除民眾的知行落差,RE-THINK也試圖將環境教育進一步擴展到企業、校園、政府等不同系統,讓正確的回收與環保知識,在日常的行動中隨處可見。

黃之揚展示改造後的垃圾桶。攝影/賴晁翔
黃之揚展示改造後的垃圾桶。攝影/賴晁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