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08年後再度出現確定病例!國內新增1例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

9月1日時,疾病管制署曾公布國內首起德國麻疹確定病例,為一名在西門町服飾店擔任店員的31歲男性,從8月23日開始出現頸部淋巴結腫大症狀,而後在27日及29日分別出現紅疹及結膜炎等症狀,就診後確認感染德國麻疹;而今日疾管署公布國內新增1例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為繼2008年後再度出現確定病例。

 

該個案為中部未足歲女嬰,母親為中國大陸籍,除了去年6月首次產檢(約懷孕12週時)在台灣外,其餘產檢均在中國大陸醫院進行,12月再度來台,並於月底產下女嬰,當時嬰兒體重、身長、頭圍等生長指標均小於正常範圍,檢查時陸續發現有聽力缺損及白內障等情形,經檢驗審查確診為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 CRS),疾管署推測該孕婦應該是在妊娠早期即感染德國麻疹。

 

德國麻疹是由德國麻疹病毒(Rubella virus)經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德國麻疹病毒為一種RNA病毒,只有一種血清型,而且是急性病毒高傳染疾病,會出現輕度發燒、疲倦、鼻咽炎、耳後淋巴結明顯腫大等症狀,還會伴隨全身性不規則丘疹;不過德國麻疹症狀輕微,半數患病者通常不會有自覺患病。

 

德國麻疹的傳播方式可以藉由接觸到感染病人的鼻咽分泌物而傳染,而如果在壅擠又不通風的環境下,沒有施打疫苗的人都有可能因為飛沫而受傳染。德國麻疹的潛伏期平均約為14到17天,最多可至21天。如果孕婦感染德國麻疹,該病毒可以透過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這可能會導致死產、流產、胎兒主要器官受損等後果,不過德國麻疹對於懷孕20週後的孕婦患者影響較小。

 

人們患有德國麻疹在復原後就會對其免疫。德國麻疹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接種疫苗,成效超過95%。國內常規疫苗接種時程則是於出生滿12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國小前時各接種一劑MMR活性減毒疫苗,MMR活性減毒疫苗為德國麻疹疫苗、麻疹疫苗以及腮腺炎疫苗合併而成的三合一疫苗。

 

國內曾在1958-1959年、1968年以及1977年發生三次大流行,在1958-1959年間大約有一百萬人受到感染,約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有症狀;1968年再度發生大流行,在都市的學童侵襲率高達50%,不過十幾歲的青少年以及較年輕的成年人都比較少人感染,推測這些人於1958-1959年時曾在大流行中被感染過,所以產生了免疫力;1977年又發生一次大流行,此後德國麻疹成為台灣地區的地方性疾病之一。

 

多年以來在預防接種政策的普及下,我國德國麻疹病例已大幅減少,也使CRS個案在近年相當罕見。

 

(首圖為示意圖 取自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