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對死亡,已不再恐懼了

image

陳欣,又名賣棺材的男孩。極少數經非傳統途徑入行的殯儀業者。

香港第一個,亦是唯一一個開Facebook Page分享業內趣聞的殯儀業者。

當年勞工處網頁上的一紙應徵,師傅叫他擺低百二蚊印張名片,轉眼,已是六年。話長不長,話短不短,陳欣便辦了一個又一個殯儀,說了一遍又一遍殯儀。

他坦承,在這個滄茫的時代,或許已不需要殯儀。


#儀 #主角不是死者

殯儀的主角,原來不是死者。「殯儀的儀,不是打齋,或滿足什麼死者的福報。」

別離固是天道,然我們僅是俗人,難免會悲痛,難免會失落。而殯儀,作為逝者最終的儀仗,「是一個經歷,(生者)亦有情緒的起落,亦可以釋懷,不論是那一種儀式。」不論是悲天哭地,或是靜靜面對,殯儀對生者仍有其必要性:「透過儀式,作為一個渠道,幫助生者接受死亡。」

陳欣不太計較儀式的流程,亦不會為收入而推薦特別昂貴的儀式,「我只會問,你們想怎麼做。」逝者已矣,生者卻仍要面對陰陽相隔的苦痛,殯儀的主角,應是仍在世上的遺民。

「殯儀是一個句號。」

放下吧。

image


#鬼 #也有鬼情世故

殯儀,其實都沒有鬼。「我唔驚鬼,亦無見過鬼。」

至少在陳欣的認知範圍,不只他自己,連行內人亦極少極少有靈異經歷。人皆說殯儀應是鬼影幢幢,陳欣卻道殯儀是鬼影全無。即使是夜闌人靜,獨對屍體遺容之際,陳欣都沒有恐懼的感覺。

但他還是相信有鬼的,或者,精確一點說:「人死去之後不會什麼都沒有,會有意識存在,類似精神濃縮體。」

最近似的靈異經驗,是一次化妝途中,他乘電梯下樓去洗手間,豈料電梯門門開了又關,關了又開,連續三次:「我就和『它』溝通一下,要做野呀,唔好玩啦。」說來奇妙,話音剛落,電梯突然回復正常了。陳欣笑說,也可能是鬼都好識做:「你咁猛鬼,我們怎辦事呀。」鬼以前也是人,不過死了,才成為鬼,想必也懂鬼情世故罷。

image


#忌 #不過是籌劃一場喪禮

連鬼也沒有,更不要說禁忌了。「很多人問我,你們有什麼禁忌,其實我想說,我們,至少我,是完全沒有禁忌。」

死本身就是禁忌,說起殯儀,旁人自會想起什麼忌諱,什麼傳統,都是祖訓不可違,陳欣則說其實已經沒有了:「其實和婚禮很相似,一個event planner,只不過是籌劃一場喪禮。」唯一的既定流程,就是將遺體用靈車送到葬場。

至於外人的忌諱,什麼傳說中不會有人去殯儀業者拜年,陳欣說,在我們這一代,已近乎完全沒有:「對殯儀,我們這一代只會覺得有趣,會否介意?不會啦。」

image


#生 #只怕生活不怕鬼

不知生,焉懼死?「其實我覺得,在香港,對死亡和神鬼的忌諱,已經好低。」為什麼?「因為這個社會已經恐怖到,人們都唔驚鬼了。」

陳欣看透了無常的死,卻突然慨歎如常的生。「殯儀已經不是冷門行業,好多好多人,包括我的FB Page,每天都會收到很多inbox,詢問怎樣入行。」然而,問者主要目的,卻不是興趣,而是為了坊間的迷思:「殯儀好似好易賺錢。」人們為了逃避現有的工作環境,為了逃離生之境,竟自願投入死之業,「我想,香港現在的情況,是驚窮多過驚鬼。」

骨灰有土地問題?先想想生者的土地問題吧。在這過於狹隘的寸土之上,生者似乎太多:「一間凶宅,三百多呎,免費送給你,不用住劏房,你會如何選擇?」加上社會的壓抑,年青一代的絕望:「我們八十後,我們看到的社會機會是這樣少,十年一代,九十後怎麼辦?再遲一點,二千後又怎麼辦?他們未來的展望和社會的機會是微乎其微。這樣與餓鬼地獄有什麼分別?」

不知何時,在浮生的煩忙掩蓋了消逝的悲愴,曾幾何時,我們會害怕死亡。「得閒死唔得閒病呀,」陳欣哀嘆:「香港是一個很極端很極端的社會,極端到,香港人對死亡,已不再恐懼了。」

至少,死亡已經不是我們的最大恐懼。


#殯 #只搵錢何來死亡文化

Death is the most certain possibility.

人生是邁向死亡的旅途,消逝是無可逆轉的命運。如是,在眾生彌留的一刻,產生了殯儀。

然而,殯儀亦是常物。時日曷喪,天人亦五衰,更何況殯儀?陳欣最後如此說道:「文化是需要富裕的環境才可養育出來,一個地方不富裕,或者人們只能忙於搵錢,就會無文化,這是一個無可避免的社會問題。」


撰文:S.
攝影:洛.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