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安法:廣播電視國安節目或取消「持平」要求引發的爭議

香港
香港

香港通訊事務管理局(下稱通訊局)近日提出修例建議,核心內容是,廣播機構製作涉及國安法及國民教育節目時,不須遵守「持平要求」,因為「持平」可能違反《港區國安法》。

相關建議引起廣泛社會爭議,不少人疑惑為何涉及「國安就不用持平」。新聞界擔心此舉開啟壞先例,進一步收窄言論空間。

有學者批評當局這一做法違反廣播專業,也反映香港越來越靠攏中國大陸「媒體是喉舌」的廣播理念。

修例的緣由

通訊局公布的有關建議,源於《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的一項新規。

今年2月,該局要求本地免費電視台和電台,除此前規定每周播放時事節目的時數外,須額外每周播放最少30分鐘有關國民教育、國民身份認同和正確認識《港區國安法》的節目,此規定列入各機構12年牌照的中期審核內容。

受影響媒體包括三家「免費電視持牌機構」無線電視(TVB)、香港電視娛樂(ViuTV)、奇妙電視(HOY TV),以及兩家「聲音廣播持牌機構」香港商業電台和新城電台。

時隔5個月,香港通訊局發佈最新諮詢文件指,持牌機構可能憂慮這類節目或被指無包含對立觀點而衍生投訴,或只為恪守節目須「持平」的規定,而加入反對《港區國安法》言論,可能令持牌機構承受觸犯相關法例的風險。

因此,當局認為應在《電視節目守則》和《電台節目守則》中明確,「持平」的規定並不適用於這類節目,豁免」持平「要求可以便利持牌機構的營運。

香港通訊局目前正就有關建議展開公眾諮詢,至8月16日結束,為期一個月。

規則中的特例?

香港
現行的廣電節目監管凖則強調「恰當地持平」,是指節目在報道不同的言論時,必須以公正不偏的態度處理;應盡量反映所有主要而又關乎宏旨的觀點,以便求取平衡;不應隱瞞事實而有所偏倚,或輕重倒置而誤導觀眾。

香港通訊局的文件一齣,旋即引起大量討論。在香港的社交平台及討論區上,有網民質疑「不用持平,即是承認洗腦?」、「官方認證偏頗」、「一面倒,只可以唱好」、「政府要的不是傳媒是要宣傳機器」。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峰對BBC中文表示,「持平」一詞在語言上是正面的,也是社會對媒體的基本期望,「國安節目不用持平」從字面上產生很多疑惑。

「為什麼國家安全就不用持平?如果不持平,那些節目是在做什麼?站在政府的立場也不合理,如果你要推廣國安法和國民身份認同,但又講明是不持平,要怎樣說服公眾那是一件好事呢?」

他續指,通訊局的文件顯示當局混淆了基本概念,把「持平」(impartial)機械化地理解為「平衡」(balanced)。

「持平不是純粹平衡,持平固然有立場不偏不倚的意味,但也要看事件本身,視乎各方意見的成熟程度和根據,去作出恰當、專業的處理,不一定是五十比五十。」

事實上,《電視節目守則》和《電台節目守則》已就「恰當地持平」(due impartiality)有明確定義,是指節目在報道不同的言論時,必須以公正不偏的態度處理;應盡量反映所有主要而又關乎宏旨的觀點,以便求取平衡;不應隱瞞事實而有所偏倚,或輕重倒置而誤導觀眾。

現行守則指出,「恰當地持平」並非要每一方意見佔用相等時間,或每一方的意見長短相等,亦非要求節目對每個富爭議問題保持絕對中立。作決定時,持牌人應以專業判斷為考慮標凖。節目主持人應盡量鼓勵各方表達意見。

過去,通訊局曾多次以」持平規定「作為裁定投訴是否成立的標凖,包括指2020年至2021年間香港電台時事節目《左右紅藍綠》、《頭條新聞》在評論警方時言論有欠持平,沒有讓警方及時回應。2013年裁定無線電視節目《東張西望》製作的《電視牌照風雲》」未能恰當地持平,報道各方意見時沒有盡量求取平衡「,因而罰款5萬港元。

李立峰教授說:「現在通訊局不是否定持平作為基本原則,也不是說所有節目都不用持平,它只是豁免了兩三樣(如國安節目)。這說明它在一定程度上仍保持著持平原則,認為有其重要性。既然是這樣,為什麼那兩三樣不用持平?坦白講,這講不通。」

「國安」是否凌駕「持平」?

香港全民國家安全日
香港全民國家安全日

中國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巴士的報》社長盧永雄日前撰文指,持平凖則只適用於新聞報道,教育等節目並不適用,而在西方社會,「國家安全觀」也有凌駕性,例如美國和其他國家發生戰爭,美媒在關鍵時刻會完全站在國家立場上報道,以免挫傷士氣。

盧永雄又認為不應「泛化持平原則」,因為這在客觀上助長「逢政府做事必反」的聲音,成為鼓吹「港獨」的溫牀,「持平是有界線的,在國民教育和國安教育上,不應糾纏於所謂『持平』的爭拗」。

不過,翻查現行的《電視節目守則》和《電台節目守則》,「恰當地持平」原則不僅適用於新聞節目,也適用於「有關香港公共政策或備受香港公眾關注而又具爭議的真實題材節目」。

李立峰表示,國民教育及國安節目屬於「社會事務」,須符合持平原則。他續指,「國家安全很重要」是一個抽象概念,也許跟「人命很寶貴」一樣被認為不需討論,但實際上如何理解和分析國家安全,則沒有必然對錯。

「什麼叫國家安全?什麼情況下可以凌駕一切?國家安全受到多嚴重的威脅,政府才有權限制言論自由甚至人身自由?——爭議點不是在於國家安全作為一個抽象概念本身,而是在於要懂得輕重之別(sense of proportion),是細節和執行的問題,以及隨著時間轉變是否需要修正。這些具體問題是應該有討論空間的,而涉及到討論就必須持平。」

公眾利益VS政權喉舌

香港
香港

李立峰進一步指出,當局「不用持平」的建議,不符合香港的廣播傳統,反而靠近中國大陸的制度。

他說,香港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末跟隨英國和歐洲式的公共廣播傳統,傳媒被視為是「公共服務廣播」(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除了公營的香港電台,私營商業機構的發牌條件也加入公共服務要求,例如必須播放香港電台節目、植入式廣告等商業元素受規限等。

「這套制度在歷史上源自西方,但重點不是東方西方,而是建基於的傳統理念是一個自由社會,而自由社會有專業、獨立的媒體,不受政治及經濟力量操控,根據的是一套專業原則,去服務公眾利益和提供公共服務,這是自由社會最基本的想法。」

中國大陸的社會主義制度下,大量媒體為國營機構,有「黨和政府喉舌」的功能,負責宣傳工作。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就寫道,「黨性原則」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原則,新聞事業作為黨的事業的組成部分,必須無條件接受黨的領導,要自覺抵制西方新聞觀等錯誤觀點的影響,包括標榜媒體是「社會公器」、「第四權力」。

該文指,新聞輿論工作是「意識形態陣地的最前沿」,輿論導向正確能凝聚人心,輿論導向錯誤就會動搖人心、瓦解鬥志,危害黨和人民事業,」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

對此李立峰說:「兩地對於輿論的看法不同,香港是持平報道,然後讓輿論自然發酵和形成。大陸是強調要正確地引導輿論,所以在他們的語境下,(持平)的確講得少。兩種看法和社會的運作方式完全不同,這也是為什麼一開始要有『一國兩制』。」

新聞界的憂慮

前香港記協主席楊健興
香港記協現任主席陳朗昇(左)和前主席楊健興(右)

資深新聞工作者、前香港記協主席楊健興對BBC中文表示,自2020年《港區國安法》實施後,反對聲音基本上已在廣播媒體絕跡,還在運作的電子傳媒都立場「親政府」,製作的節目「本身已經很不持平,沒有多元聲音」。

「如果現在連這些親建制的機構都擔心持平會違法,令通訊局索性要明文寫出來『豁免持平』,這正正反映出國安法的紅線有多難掌握。」

他批評,有關建議恐開啟壞先例,擔心言論空間進一步收窄。 「所謂國民教育和國家安全節目,並沒有清楚的定義,文化藝術也有可能觸及到國民身份認同和國民教育,如果這個範圍越來越闊,言論空間就越來越窄。」

前香港《信報》總編輯、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新聞系專業應用教授陳景祥也表示,後續要留意的是這種「國安就不用持平」的規定,會否延伸到新聞及公共事務節目。

李立峰則指出,當局發放一個訊息,就是關乎國家安全就不用持平,但在法規上「不用持平」不等於「不准持平」。

「無論是新聞還是事時節目,最終還是看傳媒機構是否願意持平。這已經不是規矩條文的問題,而是香港新聞界在這個政治氣氛下自我審查很嚴重,即使有值得討論、有空間討論的議題,也為了避免麻煩而不願進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