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愈演愈烈的管理層「權鬥」風波,截至目前我們知道什麼?

People are taking pictures with the HKU sign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 Hong Kong, on April 30, 2024
港大校委會和校長張翔之間的矛盾在過去一年時間裏走向公開化。 [Getty Images]

近期香港大學最高管治機構校委會和校長張翔之間的矛盾公開化,特首李家超宣佈成立特別小組調查相關問題。特首介入後,雙方未再「隔空交火」,但人事任命等爭議仍懸而未決。

有評論認為港大風波代表了本地精英和外來精英之間的衝突,也有人認為此事不涉政治,只是和個人風格有關。

BBC中文通過採訪評論人士和港大學生,梳理港大校委會和校長的核心矛盾,其暴露的問題由來和對香港高校的可能影響。

港大管理層爭鬥風波節點

People are waiting for the elevator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 Hong Kong on April 30, 2024.
5月底港大校委會審議通過一份九人副校長名單,名單包括6名暫任副校長人選。此事再次點燃校長和校委會之間的爭鬥。 [Getty Images]

港大校委會和校長張翔之間的矛盾在過去一年時間裏走向公開化,最新的爭議焦點是副校長的人事任命權。

2023年9月,港大校委會收到針對校長張翔的匿名投訴郵件。郵件稱校長張翔不當處理獎學金捐款、選拔港大醫學院院長時用人唯親,以及張翔更換用車,豁免招標程序等引爭議。張翔對這些指控都逐一回應,稱其「造謠」和斷章取義。

收到匿名投訴郵件後,校委會主席王沛詩責成專責小組對針對校長張翔的指控展開調查。半年後,今年4月,調查結論指對校長指控不足以確立。張翔隨即發聲明稱「終於還我清白」。

公眾原以為港大爭端就此告一段落。但一個月後,港大校委會和校長就副校長的人事任命權問題「隔空交火」並一度走向升級。

5月底港大校委會審議通過一份九人副校長名單,名單包括6名暫任副校長人選。

6月5日,校長張翔首次因相關事宜向港大全校師生發送郵件做出回應。港大在讀學生轉發給BBC記者的郵件顯示,張翔指港大過去一年「內部紛爭不斷」,指責上月底校委會未經通知下,審議多名副校長人選「違反既定程序」,事前未諮詢其意見,又指大學管理層對此一無所知。「這樣的行為動搖香港大學學術自主的百年基石,不利香港大學和香港的穩定與發展,更談不上吸引全球人才。」

校長和校委會的矛盾升級和白熱化,雙方並無休戰之意。

港大校委會6月10日向港大師生校友發電郵,反駁張翔對暫任副校不知情之說,並逐一列舉出張翔管治下「不符程序、不合常規現象」。校委會在電郵中強調上月底的委任是基於港大利益的集體決定,否認涉及「私人恩怨」。張翔本人則於6月11日晚再發聲明還擊,指王沛詩從來沒有就委任事宜向他徵詢過任何意見,並指「有人不斷惡意生事」。

外界如何看待港大之爭?

香港資深傳媒人陳景祥對BBC中文表示,根據香港傳媒的報道,張翔在校委會屬於少數派,校委會很多成員在港大多年,他得不到很大支持。醫學院新院長任命一事上,張翔希望用美國背景的人,跟現有的在香港或者在英式制度培養很多年的醫學院的教授就很明顯有些衝突。

陳景祥認為:「張翔本身(上任前)跟港大沒有特別聯繫。他代表新加入者,是美國式的方法跟舊有的、在香港大學根深蒂固的英式文化和人事制度之間的衝突。」

《亞洲周刊》在2023年10月一篇名為《港大破舊立新張翔網羅諾貝爾精英顛覆體制》的文章中稱,港大過往作為殖民地精英的大學,被稱培訓「小英國人」,重視程序主義。而張翔作為科學家,致力建造吸引頂級科研人才的環境,不惜顛覆體制。

香港資深媒體人紀碩鳴則在此前張翔被匿名投訴、校委會開展調查的節點發表評論稱,「港大風波」不是個人恩怨那麼簡單,背後涉及建制中本地精英排斥外來精英,尤其是有內地背景的精英不受本地精英歡迎的狀況。他將此形容為文化上的衝突、「香港轉型期的必然」。

陳景祥則指出:「港大事件不涉及政治因素。起碼我自己看不到有觸犯《國安法》,其次也未看到有英美外國勢力借這次事件破壞香港大學和香港高等教育聲譽。」他進一步解釋稱,大家覺得雙方都不是在政治上(中國)內地或現在中央政府不能接受的人。

對於副校長的任命衝突,陳景祥稱:「校長實際上是打理大學校務的CEO,其實副手主要幫校長做,所以選人時,校長作為主要決定人是合理些。 但校委會主席很事事親為(hands-on), 就會有衝突。 這跟個人風格有一定關係。」

焦點人物:校長張翔和校委會主席王沛詩

王沛詩是香港的執業大律師,是建制派召集人、「班長」廖長江之妻,於2021年被林鄭政府委任為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監警會)主席,身兼多個公職。

也在同一年的2021年,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委任其為港大校委會主席,任期三年,於2022年1月1日正式履職,將於今年12月31日屆滿。

張翔為美國籍,出生於中國江蘇省南京市,在南京大學物理系取得碩士學位後前往美國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曾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研究領域包括材料物理、超材料和納米光子學。

張翔於2018年7月接替提前離任的前港大校長、英籍腎臟科學家馬斐森(Peter Mathieson)。2018年正式上任前,張翔曾因缺乏足夠的學校行政經驗以及對香港和香港大學的了解不深以及自身與大陸的關係密切而受到詬病。最終,張翔在質疑聲中,以遴選委員會7票對4票的結果獲推薦擔任校長。2021年,香港大學校委會決定提前續約,將其聘期延長5年至2028年。

這也意味著,王沛詩正式上任前,張翔被提前續約,王沛詩無法處理港大校長的續任。有不願具名的資深港大校友對《Yahoo 新聞》表示,張翔被提早續約,可能埋下了兩人爭鬥的伏線。

香港反修例運動期間,港大學生曾稱校長張翔為「失蹤校長」,有師生校友批評其未保護學生。

2023年年末開始,張翔捐出自己七百多萬港幣年薪的一半給學校的"師友計劃",資助困難學生。

目前香港八所公立大學中,除港大校長張翔外,另有兩位校長屬於有中國內地背景的「海歸派」學者,即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和香港嶺南大學校長秦泗釗。

管理層爭鬥對港大影響幾何?

BBC中文向港大校委會的四位全職教授和其他多位科系老師發去問詢郵件,截至發稿未收到任何回復。這似乎也從側面反映了港大內部對此話題的謹慎程度。

在中國社交媒體小紅書上,港大學生將收到的郵件分享在該平台,並抱以「看戲」心態。一位在讀港大學生對BBC中文表示,自己和同學都不太關心此次校政風波,也不清楚來龍去脈,他們的主要精力用於學習。

另一位在讀港大學生對BBC記者表示:「我對這場爭鬥(的來龍去脈)不太了解,但我認為毫無意義。」

陳景祥表示:「長遠來看,港大聲譽積累超過百年,一兩人不會輕易打垮它,也不會對港大有重大打擊。但短期內起碼大家會覺得全校最高層的兩個人在斗,管治(問題)對老師會否有影響,對校內管理層士氣有無影響?短期內一定會有,長期內未必。」

李家超也於6月18日表示,初步了解有副校長崗位懸空期間,在4年內換了5個人出任,指「不可能不影響行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