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將成立愛國博物館並關閉文化館 李小龍、張國榮、梅艷芳展覽無處容身

中國香港特區政府正籌設以「愛國」為宗旨的「國家發展成就館」,日前提案將該館設在尖沙咀精華地段的「香港科學館」現址,科學館則遷至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現址,而展出李小龍、梅艷芳等巨星文物的香港文化博物會就此消失。此舉引來廣泛議論,認為是要消滅香港本土文化,如同「一個時代的終結」。

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10月發表《2023年施政報告》時,內容強調推廣愛國教育,將設立博物館「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周三(6日)向立法會建議,把科學館改設成「國家發展成就館」,希望專館能座落在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便於參觀。

港府稱,擬設的「國家發展成就館」將涵蓋中國歷史,包括「列強侵華」和「奮勇抗戰」的經歷、中國共產黨發展、新中國成立、國家改革開放、政治科學和經濟發展、國家安全、體育成就、科技發展、航太科技等,「以展示國家走向繁榮昌盛的里程,加強青少年對國家的認同」。

港府稱,「國家發展成就館」需要較大空間,「配合展現國家宏大發展和成就」,去年已申請擴建科學館及一旁的香港歷史博物館,興建三幢新大樓,預計2030年完工。港府又稱,原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展品會分別安放於其他博物館。

香港科學館。取自官網
香港科學館。取自官網
位於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取自維基百科
位於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取自維基百科

香港科學館的互動設計寓教於樂,頗獲好評,是親子遊的熱門景點。香港《大城誌》翻查政府資料,發現香港科學館在2022-23年度的入場人數是17間公立博物館之冠,達110萬人次,香港文化博物館也有45萬人次,居第五名。

香港歷史學者楊穎宇告訴自由亞洲電台(RFA),港府執意將「國家發展成就館」設於尖沙咀,相信是出於「政治考量」。他說:「尖沙咀有一種東西是沙田不能取代的,政治象徵性濃得多。歌頌中國、消滅香港,就是這數年間政治與文化上發生的事。」

香港Yahoo!新聞報導,文化博物館常設金庸、李小龍、張國榮、梅艷芳、粵曲、廣東歌及香港電影的歷史等展覽,紀錄了大量香港流行、娛樂文化的重要歷史。

由梅艷芳粉絲開設的Instagram 專頁「anita.mui_」指出,香港文化博物館讓一度被踐踏的梅艷芳遺物找到「歸宿」,對於梅姐的遺物又再「漂泊無所」,粉絲慨嘆「這個年頭,『國家』先行,香港的文化、價值、身份當然要讓路」。

該專頁也表示,香港文化博物館七月正式設立「瞧潮香港 60+」流行文化常設展,展期10年。其中再度展出梅艷芳 2003 年紅館絕唱的婚紗和裙褂,不少梅艷芳歌迷好友在多年前遺物拍賣投得的物品和珍藏捐贈博物館,亦在此常設展覽展出。眾多香港流行巨星如張國榮 、黃家駒 、許冠傑 、羅文的珍品都有展出,非常受歡迎。

香港《光傳媒》則引述藝術家黃國才痛批,港府迫使香港文化博物館逾10萬件館藏要重新安置,猶如「塔利班式文化破壞」,完全不尊重香港文化。

香港文化博物館曾舉辦張國榮紀念展。翻攝網路
香港文化博物館曾舉辦張國榮紀念展。翻攝網路

香港「李小龍會」會長黃耀強向RFA表示,李小龍近十幾年來都是文化博物館常設展覽的「常客」,也是世界李小龍迷經常「朝聖」之地。 他表示,沙田的文化博物館「明顯比較是古色古香一些」,將科學館改設於此明顯「格格不入」,他不明白當局為何如此倉促要搬走科學館,「殺死」文化館。

楊穎宇則建議,文化博物館關閉後,香港文化工作者應思考將歷史文物存於海外,避免捐給無意保存香港文化的政府。

李家超10月的施政報告除提出要設立「國家發展博物館」,現有的「香港海防博物館」也將於明年改名為「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重點介紹日軍侵港的抗戰歷史,「提升民族自信和愛國精神」。

更多太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