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派錢面面觀

香港政府去年起推行派發消費券,希望讓市民能夠花費於日常生活,而商戶又能夠度過倒閉危機。 (圖:香港政府網站)
香港政府去年起推行派發消費券,希望讓市民能夠花費於日常生活,而商戶又能夠度過倒閉危機。 (圖:香港政府網站)


這幾年的疫情為大家的生活帶來不少轉變,在工作模式上,相信許多人都經歷過work from home(WFH)吧?有些公司選擇讓員工在家工作,一方面保障員工健康,也讓企業運作不致中斷。雖然有些人認為在家工作無法保持專注,但筆者認為這也不失為一個好機會,讓大家反思工作內容是否適合自己,説不定還能作為創業的第一步。

但也由於封關、隔離等措施,導致疫情期間民眾消費支出減少,許多商家收益因此萎縮,嚴重的甚至倒閉、造成員工失業的案例屢見不鮮。無論如何,隨著疫情逐漸緩和,如何刺激疫後經濟近來成為各國政府的重要任務。台灣的行政院日前通過疫後特別預算案,規劃普發新台幣6000元現金,讓全民共享經濟成果,引發許多討論。

而香港政府則是從2022年開始推行派發消費券,希望透過消費券讓市民能夠花費於日常生活,而商戶又能夠度過倒閉危機。最近港府財政司又宣布將再發5000元港幣(約1萬9千元新台幣)電子消費券,分成2期發送。

不過筆者認為,港府實施的現金消費券計劃,可能無法有效地針對最需要的人群。雖然其目的是刺激香港市民消費和支持中小型企業,但現金券可能最終被那些在經濟上已穩定、並不需要額外財政支持的人使用;加上計劃亦可能容易受到欺詐和濫用,因此港府不得不採取一些措施,例如要求身份證明,並限制代金券的使用範圍。因此也有人批評這項計劃的行政成本太高,應把實施和推廣該計劃之資金用於其他領域。另外也有店家認為,香港政府之前推出的消費券目的雖是救急,但終究「遠水救不了近火」,應著重於讓商圈活化方是要務,不應該再大撒幣。

其實香港的消費來源主要來自外地的旅客,最受影響的一定為旅遊業,其次就是餐飲業,因較早前香港有禁止餐廳內用只能到晚上六點,為了節省開支成本,許多餐廳只能縮短營運時間,導致最後有些餐廳無以為繼,只能宣布結業或改成只做外賣。

如今隨著香港防疫政策慢慢的放寬,大家也學習與病毒共存,相信不少外地旅客也會逐漸前往香港消費。但與此同時,不少港人亦前往其他國家旅遊,這種消費券等於變相的資助了他們的旅費。

反觀台灣亦有普發現金,不過發放作業系統更完善,只要在網站輸入個人資料和銀行帳戶,就可以取得;另外,不懂上網的長者亦可自行到銀行領取,特定族群不須登記,直接匯入帳戶,非常方便;而現金的用途也更加廣泛,亦不會像香港的消費券一樣有過期的問題,值得香港借鑑。

作者》金槍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劉水:收教所日記——別拋棄絕望(五六)
劉水:收教所日記——別拋棄絕望(五五)
中國清零後遺症浮現 醫保快斷炊、財政近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