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機場搶攻地緣部署 陳盛山倡議五大面向強化台灣海空客貨擴容策略

▲為了強化香港國際機場的樞紐地位,整體機場正積極推動包括三跑道等硬體建設工程,預計至2035年可達1.2億人次的年吞吐量,貨運則達到1,000萬噸水準。   圖/旅奇週刊
▲為了強化香港國際機場的樞紐地位,整體機場正積極推動包括三跑道等硬體建設工程,預計至2035年可達1.2億人次的年吞吐量,貨運則達到1,000萬噸水準。 圖/旅奇週刊

[Newtalk新聞] 隨著國際對於跨區移動的需求提升,機場也從過往單點對單點的功能,逐漸發展出中轉需求,有些城市更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使得國際旅客轉機量不斷攀升,進而帶動機場軟硬提設施持續提升,促使該地區從城市機場邁向機場城市,而香港便是在亞太區長年扮演獨領風騷的代表國際機場之一。

▲中華科技大學航空運輸管理研究所教授陳盛山。圖/旅奇週刊

From City Airport to Airport City 背靠大灣區、放眼全世界 基礎建設、創新科技、建立地標3管齊下打造香港國際機場新未來

擁有先天地理位置的亞太地區,位在東西向與南北向航線的銜接位置,使得各家航空公司紛紛將其視為主要戰場,香港國際機場擁有背靠中國大陸的優勢,成為東南亞、北美、歐洲、紐澳前進中國大陸的必經之地,亦是中國大陸前進世界的門戶城市,因而造就無論在航班數量、旅客數量上皆屬亞太前段班。

然隨著時間更迭下,不僅各國樞紐機場逐步成熟,北京、上海、廣州等3大國際機場更逐漸嶄露頭角,成為無論航班、航網皆名列前茅的超大型樞紐,因此香港便需要找出新的定位,而大灣區的龐大運能與需求也成為其新出路。

中華科技大學航空運輸管理研究所教授陳盛山表示,全球具競爭力的國家,都積極建構該國「樞紐地位」(HUB),提供海陸空交通運輸的國際區域轉運服務功能。要建構全球「樞紐」,需要的條件包括:地理地緣戰略位置、海陸空交通設施建設完善、海陸空運具承運及服務能量強大、全球重要產業供應鏈連結、政府邊界政策開放等與國際接軌的能力。

國際機場、國際海港是最典型的範例,原本只是人流出境、入境的運輸機場,要再提升客貨接待能力,並與所在區域城市發展與產業供應鏈整合資源,由「城市機場」轉型為「機場城市」,同時建立全球旅運貨運的中轉「樞紐」地位。

挾帶大灣區起飛 奠定香港未來地位

為了確立未來的發展定位與目標,香港國際機場管理局(簡稱:機管局)於2019年時發布《從城市機場到機場城市》報告,報告闡述將香港國際機場與週邊區域、城市進行功能鏈結,使其轉變為「機場城市」,進而推動香港及地區的經濟成長,同時鞏固香港國際機場成為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

為此,機管局將透過各項策略強化機場的功能,包括核心客運和貨運服務、多式聯運區域連通性以及包括零售、娛樂和酒店、會議和展覽等在內的商業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機管局的機場城市願景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香港指定為區內的國際航空樞紐相互呼應,亦符合香港政府的「明日大嶼願景」旨在鞏固大嶼山作為通往世界和大灣區的「雙門戶」的角色。在最終的願景下,香港國際機場正式邁向「從城市機場到機場城市」的道路。

▲為了強化香港國際機場的樞紐地位,整體機場正積極推動包括三跑道等硬體建設工程,預計至2035年可達1.2億人次的年吞吐量,貨運則達到1,000萬噸水準。圖/旅奇週刊

3大策略齊下 打造機場新未來

發展機場城市需要提升基建及功能,並採取靈活的規劃方針,使香港國際機場面對全球面臨新科技帶動的市場變化及潮流趨勢時,可以更有效地應變。為此機管局制定3管齊下的發展方針,包括:

基礎建設:機場城市着重基礎建設,香港國際機場未來數年將以建設3跑道系統為重心。同時,機管局在過去數年推展多個擴建項目,包括擴建及翻新一號客運大樓,以及在機場南貨運區興建高端物流中心。

創新科技:現今的機場業務重視服務與創新,兩者均主要受到科技發展影響,香港國際機場推行智能機場發展策略,持續投資新科技,以提升服務及運作效率。

建立地標:世界各地頂尖機場都爭相發展為地標,在這趨勢下,香港國際機場正積極發展SKYCITY航天城。這個綜合項目匯聚零售、餐飲娛樂、辦公大樓以至酒店,是機場城市不可或缺的一環,尤其SKYCITY航天城與機場其他業務夥伴發揮協同效應,至為重要。

強化香港地位 整合大灣區資源

文章曾提及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可說是賦予香港的航空樞紐新地位,由於該區域包括香港、澳門,以及珠江三角洲9個城市,人口約7,000萬,區內生產總值約10兆人民幣,是中國大陸最開放及經濟最繁盛的地區之一。

根據IATA Consulting預測到2030年,大灣區航空市場的客、貨運量將分別上升至3.87億人次及2,000萬噸。為應對航空交通需求不斷增加,大灣區境內5大機場(香港國際機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珠海機場及澳門國際機場)將持續強化,除了香港國際機場的三跑道系統外,廣州機場及深圳機場亦分別增建跑道至5條及3條。然而即便如此,各方仍預期未來需求量將高於機場可處理的容量。

因此,香港除了強化機場設施外,更需要海陸相互支援,海路方面擁有面積達16,500平方公尺的海天客運碼頭,以往來機場與大灣區內9個口岸;陸路方面則隨着港珠澳大橋通車,以及新蓮塘/香園圍口岸啟用,大幅減少往來大灣區及香港國際機場的交通時間。

此外,機管局特別於2023年8月啟用可多式聯運的海天中轉客運大樓,讓旅客更快捷往來香港國際機場及澳門和珠三角各大城市。

▲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以及珠江三角洲9個城市,人口約7,000萬,區內生產總值約10兆人民幣,是中國大陸最開放及經濟最繁盛的地區之一。圖/旅奇週刊

三跑道正式啟用 目標今年系統全面完工

香港國際機場蛻變的關鍵,是第三跑道工程的正式啟用,自2022年11月正式啟用以來運作十分順暢,機管局更在該跑道投入運作後,關閉中跑道進行重新配置,整體提升設備和功能,以配合日後三跑道系統運作需要。

同時,項目亦進行其他基礎建設工程,包括擴建二號客運大樓、興建T2客運廊、裝設新的旅客捷運系統及高速行李處理系統等,目標在2024年內完成三跑道系統,並因應客運需求循序分階段啟用相關的客運設施。隨著各項工程,香港國際機場預計至2035年時,整體接待旅客數可達到1.2億人次的年吞吐量,貨運則達到1,000萬噸水準。

香港國際機場亦在智能機場城市與永續發展中持續精進整體功能,除了現代化設計外,更強化Wi-Fi服務、休閒服務設施,加上減少、再造、回收機場的廢物總量,讓該機場能與國際趨勢及旅客需求完美銜接。

台灣宜加速強化海空設施 與全球機場一決高下

陳盛山表示,具強大產經競爭力的國家,其戰略部署定會將首都國際機場打造成國際區域的「樞紐」地位,朝「國際機場」運輸的服務功能轉型升級到全球旅運供應鏈的「國際機場城市」,甚而再發展為「多樞紐」(multi-hub)國際機場城市的整合。

中國大陸全力推粵港澳大灣區地區產經旅運整合發展計劃,國際機場發展就是最好的推動試點,將香港赤鱲角國際機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形成「三位一體」夥伴關係的大灣區國際樞紐機場整合發展。而這發展趨勢,已跳脫單一國家及單一區域發展樞紐國際機場和樞紐國際機場城市的地緣戰略部署。

面對亞洲國際機場的競合關係,桃園國際機場宜正視競爭對手的策略,並從5大面向強化,包括:1.加速第3航廈及第3跑道營運啟用;2.行政院宜整合相關部門與煉油業者,速建立航空生質燃料油廠供應鏈系統;3.加速推動航空貨運第2自由貿易港區開闢及國際招商;4.台籍2大航空正值更新客、貨長程新機階段,宜建構與全球高科技產業供應鏈的佈局;5.交通部宜重新檢視台中、高雄國際機場客貨航運的擴容計劃。

(本文獲旅奇週刊授權轉載

查看原文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星宇插旗香港航線!7/16起每日2班台北直飛
10萬人反國會擴權!曹興誠:今天不抗爭明天變畜生 中共怕民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