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白色恐怖瀰漫 科大校刊延期噤若寒蟬

圖為香港科技大學的地標「紅鳥」。(圖:維基百科)
圖為香港科技大學的地標「紅鳥」。(圖:維基百科)


香港科技大學學生會編輯委員會近日發出公告,指其年度刊物《振翅》因「不可抗力」因素未能對外「見街」(向同學發放),故刊物內容大部份將順延至下期一同出版。過去一年間香港各大院校大多加強收緊對學生會的自治和自主,僅餘有「校方承認」的學生會編輯委員會所剩無幾,而科大正是其一。

外間對整個「被下架」所能得知的訊息不多,只能從學生會編委近日從社交媒體發放的校政報導掘出端倪:整本《振翅》已經完成印刷,但當中有一小部份內容未能通過審查,因此後續派發工作只能臨時擱置。至於內容所述何事,嚴重得需要「隻手遮天」,神經觸動到需要暫緩一期,而審查屬自我審查抑或校方審查,至今都無確實消息。

過去一年香港八間大學都逐步收緊、甚或整肅學生會,嚴重者有如香港大學、理工大學、城市大學等不被校方承認,而需要另謀出路保持運作,學生會轄下的編輯委員會更難以自保;由《中大學生報》轉生的《大學社區報》上月底亦受校方以不認可為由,移除派發報架。科技大學、嶺南大學和恒生大學成為碩果僅存,編委會依然能在校方承認的學生會架構生存的個例。

大學作為思辨的學術聖堂,大學學生會編委同時擔當學術討論和新聞媒介的傳播角色,在香港近年歷史上影響力巨大,最著名的例子當數觸發香港人大規模「香港獨立」思辨,香港大學《學苑》出版的《香港民族論》;另一方面,學生編委亦是媒體業的試煉場,過去大學編委不乏媲美專業新聞媒體的佳作,如今次事件主角的科大編委,就曾參與最終獲人權新聞獎的系列報導。

國安法和二十三條接連通過後,該如何評估香港公民社會的健康程度,一直是學者關注的議題。大學學生會的相關討論,或者是一個很好的測量儀。過去無論港大中大的爭議事件,動軋都能成為社關注焦點,惟到近年學生會逐一唇亡齒寒,學術自由再被踐踏,和大學相關的新聞都難以引起再多討論,今次更甚,是事件的來龍去脈都無法公開,消息人士難尋。

這一定程度反映香港公民社會正進入一個缺乏互信的進程,在國安法和二十三條的告密制度下,人人互相猜忌,全民白色恐怖,沒有人願意為公眾利益擔當吹哨者,擔心的並不是犧牲,而是即使犧牲也毫無價值。缺乏互信的公民社會只會形成惡性循環,彼此更加看不見彼此,公民社會「內卷」,於是社會一片太平,這亦是權力希望達致的境界,無需過份干預,社會自然死亡。

要打破這個循環亦不困難,就不要依著循環而行,概念上其實有如中共過去幾年大打稻草人的「軟對抗」。在可以和可行的範圍內多做一步,關心社會正發生的事,哪怕只是關心正在邁向的死亡,都能讓彼此看見彼此,讓彼此不再恐懼,勿以善小而不為。

作者》布寒野  前香港網媒編輯,飄洋來台後繼續心繫家園。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內在小孩(下)與永恆小孩的和解之旅
內在小孩(上)深入了解與療癒我們的內在小孩
美國圍堵中國 對東協地位的衝擊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