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驚濤駭浪」的一季度GDP收縮4% 復蘇面臨諸多限制

香港國際機場亞洲國際博覽館一名抵港女士拉著行李離開檢疫中心(16/4/2020)
全球檢疫措施下,旅客外遊意欲受到抑制。

5月13日香港特區統計處發佈一季度本地生產總值(GDP),同比收縮4%,中斷了過去連續四個季度的復蘇勢頭。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形容,2022年第一季度充滿驚濤駭浪,第五波疫情對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過去四個月,香港實施了嚴格防疫措施,導致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大受影響,失業率從去年四季度的4%進一步上升至5%的高位。

香港疫情在二季度逐步退潮,從4月21日開始開啟第一階段解封,餐廳恢復晚市堂食,健身房、美容院、電影院、主題公園等一系列場所也重新開放。銅鑼灣等商業中心再現人潮湧動。

因為社會運動香港2019年下半年連續兩個季度GDP收縮,2020年一季度疫情爆發,香港經濟收縮幅度高達9.1%,全年始終處於收縮狀態,香港經濟當時連續經歷了六個季度連跌。

直到2021年一季度迎來7.8%的反彈增長,此後經歷四個季度的增長性復蘇,止步於今年一季度奧密克戎疫情。

曾經供職於交銀國際的分析師洪灝表示,香港去年的經濟狀況整體不錯,但從下半年開始至今處於放緩態勢。香港作為一個小型開放型經濟體,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尤其敏感。他認為,香港經濟放緩的態勢還將持續一段時間,放緩的程度主要取決於疫情狀況。

失業潮

對於普通香港人而言,經濟收縮帶來的失業潮痛感最明顯。

第五波新冠疫情衝擊就業市場,香港今年第一季度本地失業率升至5%,創下八個月以來的新高。

此前,即便在疫情剛爆發的2020年第一季度,失業率才3.7%,而這一數字已經在當時創下九年來的新高。

此後一路攀升,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統計週期內達到7.2%,創下17年新高,逼近2003年SARS疫情時期的失業率高位。

之後香港進入為期一年的復蘇,失業率曾連續11個月回落至4%。但今年一季度失業率再次止跌回升一個百分點,至5%。

香港政府統計處明確,勞工市場嚴重受挫,其中與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藝術、娛樂及康樂活動業,失業狀況尤其嚴重。

這也進一步凸顯出香港經濟的結構性問題。

香港服務業佔比近99%,幾乎沒有工業。而且其中作為支柱的金融行業吸納就業能力極差,佔經濟總量20%左右,僅創造6%-7%的職位。

這使得大量就業人口被擠壓進餐飲、零售,從事低端崗位。在疫情中,恰恰是這些低端崗位受衝擊最大,恢復最慢,進一步放大了原有問題。

香港大學經管院長蔡洪濱就曾向媒體表示,從外部觀感和經濟數據看,香港經濟很好,但觀察越深入越驚訝,香港的整體發展水平和社會發展指數竟然如此不相稱——人均GDP媲美歐美髮達城市,基尼係數、科研投入佔比卻與非洲無異。

貿易中心風景不再

拖累香港經濟的另一大因素是貿易的疲軟——今年一季度對外貿易下跌4.5%,與去年四季度13.5%的強勁增長形成強烈對比。

其中,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跨境貨運往來因為疫情受到干擾,這使得香港的轉口貿易運轉困難。

香港幾乎沒有製造業,卻是全球第六大商品輸出地,這得益於香港獨特的轉口貿易。

葵涌貨櫃碼頭
香港葵涌貨櫃碼頭的全球排名連年下跌。

轉口貿易之所以有利可圖,在於各國對於香港和中國大陸的區別對待。以美國為例,美國1992年通過《美國—香港政策法》,授權美國政府在香港主權移交後繼續在貿易上給予香港與中國大陸不同的待遇,包括關稅和出口管制等。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副教授莊太量解釋,香港一直在轉口貿易中獲利頗豐,以2018年為例,轉口貿易量是香港GDP的三倍左右,香港只要收取6%左右的服務費,規模就能達到GDP的20%。

然而,香港和內地之間的陸路運輸因為疫情而大受影響,部分商品不得不轉為水運,整體效率受到影響,間接拖累了轉口貿易的運轉。

信心在何方

連續經歷社會運動和五輪疫情的打擊,香港經濟的前路如何?

在香港美國商會2022年企業信心調查中,60%受訪者將國際旅行限制列為他們最關心的問題,約44%選擇美中關係,32%稱政治不確定性是主要挑戰。而去年的報告中,65.4%的受訪者將美中關係視為最大擔憂。

香港美國商會在報告中指出:「香港仍擁有商機,但因為一系列問題,尤其是嚴格的旅行限制及惡化的美中關係,對市場情緒造成壓力。」

報告指出,這項調查顯示香港防疫政策,正削弱其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因為旅行限制、航班禁令等,迫使幾乎所有入境者隔離21天,進而導致外籍人士流失。

香港機場變得冷清。
香港機場變得冷清。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我對香港經濟前景有著絶對及無比堅定的信心。只要我們對大局有凖確研判,抓凖大勢,積極應對,並把握好國家的發展和支持,便能夠跨越短期的挑戰,邁步向前。」

陳茂波提到,不能忽略最近不少其他地區相繼放寬防疫措施以至解除入境檢疫要求,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如何在貫徹落實「市民健康和生命至上」、「動態清零」及與內地通關等目標的同時,逐步有序恢復與外地聯繫,也是十分實在、需要積極應對的問題。

但是疫情也暴露出香港經濟脆弱的一面,香港經濟及商業策略研究所副總監鄧希煒教授向媒體表示,香港的未來,是發展創造基於科技與研發的知識性經濟。因此除了加大財政投入科研力度以及吸引人才和企業回流香港,還要讓香港經濟再工業化,為科研及初創建立完整的生態環境。

「香港應該推動第三次經濟轉型。」鄧希煒此言針對的是前兩次轉型——成為英國殖民地後,香港的轉口貿易蓬勃發展;1949年歐美對華禁運,香港第一次轉型,成為輕工業製造基地;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後,香港第二次轉型,剝離工業發展高端服務業,成為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