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體系最終將為中國「買單」?
12月4日,港媒《信報》報導指出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稱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最近與一批香港中型銀行高層會面,金管局指出預期今年的不良貸款比率即將在年底進一步升至約2%,並同時呼籲業界趁著今年收入盈利穩健增長時,及早為不良貸款盡量進行撥備,以及考慮加快處理問題資產等等。看到這條新聞的香港人應該立刻會有一個疑問,就是香港金融體系終於開始要為中國「埋單(結帳)」了嗎?
負面消息停不了
這個2023的下半年好像從未聽過關於香港經濟的好消息,先是「東升西降」的股市表現,以2018年港股高位作比較,恆生指數至今已累瀉48%作為對照參考指標,而反映全球股市走勢的MSCI世界指數同期卻累升50%,同期的台灣加權指數亦累升 58%,可見恆指嚴重跑輸世界各地整體股市表現。在11月底時被曾只及香港恆生指數三分之一的台灣加權指數超越,是台股31年來首次超越恆生指數。雖然總市值計算,港股約32兆港元的總市值仍比只有約54兆台幣的台股高近1.4倍,但港股流動性也日漸萎縮,每日平均成交額僅700多億港元,不及往年高峰期一半。
說完股市再說關係密切的銀行業,香港的銀行業一直與中國企業有著龐大的業務聯繫,其中包括中國房地產企業,而在武漢肺炎疫情期間,如同先前的文章提到有關中國巨型房企包括碧桂園、恆大地產等等接連爆發流動性危機並出現債務違約,而為數不少的內房股都有在香港股市上市,自然亦會牽連香港銀行,從2021年的資料可見香港數家銀行分別有著300-1600億港元(約1200-6400億新台幣)規模的貸款額,其中東亞銀行內房債佔其總貸款額之比例為幾家銀行之首,因此在2023年的今天趁著銀行還有綠字時把這些不良貸款盡力消化,以防止未來銀行業績因大規模違約而出現大面積虧損。
量化寬鬆時代過去,正所謂「水退才知道誰沒穿褲子」,連作為「白手套」香港的銀行都要陸續為往年借給中國企業的債而預備做total loss的準備的時候,那外國資金在準備什麼呢?當然是準備走!據外電《華爾街日報》報導,外國投資者正陸續撤出中國,根據美國銀行全球投資策略(Bank of America Global Investment Strategy),衡量全球資金流動狀況的外國直接投資顯示,第三季度投資者正從中國撤出約120億美元(約3744億新台幣),是次紀錄為自2000年有記錄以來首次錄得資金淨流出。
香港全民「埋單」
如此形勢之下,中國政府到底還可以如何找到其「回血劍」呢? 外資走,港資停的走勢只會愈走愈烈,連香港政府本身都沒錢了,2022年最終財政赤字約為1398億港元(約5592億新台幣),比原預估赤字多達800億港元(約3200億新台幣),赤字嚴重的今天,大概仍然會不停透過其他手段(例如工程、資助)等等不同的利益輸送去中國手上,最終不只是金融業,而是全體香港市民正式為中國「埋單」。
作者》關山月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中共不甩拜登警告 化整為零執意對台介選
中國民間抵抗歷史:異議、公共記憶和社會運動
中共考核港府動員力不合格 區選投票率創史上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