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雜記】旺角的MK文化

圖為旺角西洋菜南街。(圖:維基)
圖為旺角西洋菜南街。(圖:維基)


香港旺角總是耳熟能詳的名字。對遊客來說,旺角就是五光十色、充滿霓虹燈的浪漫街頭。那裏店舖林立,有各式的餐廳店舖。認真遊覽的話,整個旺角區連同油麻地,大概可以逛一整天。那麼,旺角對香港人來說是個怎樣的存在呢?我想十有九的香港人也會告訴你,旺角就是「MK」的代名詞。這聽起來可能有點很奇怪,旺角的英文不就是Mong Kok嗎?這不是在講屁話嗎? MK當然是旺角的代號,但我所說的「MK」是代表着一種文化,是現在已經不復存在的MK文化。

對這個MK文化最有感覺的,大概是生於80、90年代的香港人,這兩代人見證住MK文化的黃金時代。MK文化沒有特定的定義,在網絡上翻查,MK文化是指「泛用於2000至2010年代,以指明其獨特的社區文化」。在我的觀點來看, MK文化就是一種新潮、反叛、貼近年青人的文化。

MK仔/MK妹有些主要特徵。首先是外型方面,那個年代的MK仔髮型都略嫌浮誇。跟台灣著名男子團體飛輪海的髮型非常相似,都是流着偏長的斜瀏海,然後用髮膠在頭頂上做出各種空氣感,令頭髮看起來特別巨大的造型。除了造型,多數MK仔亦會染髮,主要是金色、棕色,也有其他別出心裁的顏色或漂染。

MK妹的造型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多數也是斜瀏海,蓋著半邊眼睛。她們每隔三至5秒就要撥動瀏海一次,否則難以直線行走;如果想要搶她的包包,從有瀏海那邊接近會很易下手,因為她們都看不到。頭髮顏色亦大同小異,但女士們的髮質明顯比男士的看起來順滑,可見護髮產品的市場聚焦在哪邊。

衣着方面, MK仔總是潮流的指標。只要見到他們身上的衣着,就知道當季最流行的服飾。例如在2010年左右,香港就流行過一種褲,民間俗稱「瀨屎褲」,就是褲襠特別長,彷彿不小心拉瀨屎落褲子,受地心吸力影響下,褲襠往下垂的樣子。這種褲在短短兩三年風靡萬千少男,那時候稍為會打扮的男生,都會配上一條瀨屎褲。可能我曲高和寡,不懂瀨屎有什麼優越感,就算同學帶我到旺角逛潮流特區商場,勸我一起登上潮流尖端,我也堅決抵制。最終瀨屎褲大約於三年後落幕,成為MK歷史的一部份。

MK妹服飾方面, 她們的經典造型就是背心加熱褲。進入網絡時代,圖片成為文化快速傳播的途徑。香港網絡一直流傳着一幅經典MK妹的圖片。圖中一名身材嬌小的MK妹與友人結伴同行,MK妹左手挽着友人的手,右手指間夾着一根香煙,神態指高氣揚,口沖噴出一圈圈暖煙。由於此圖實在太過生動,完美反映出MK妹的形象,漸漸被封為MK妹打扮的圭臬。至今在香港網絡討論區,每當有人發文懷緬當年MK盛世,此圖必定出現,成為網民們懷緬的對象。

另外,在行為方面, MK仔女與喜愛夜蒲的年青人沒有太大分別,就是喜歡跟異性出外找樂子。有點閑錢的,就流連旺角大大小小的商場,影貼紙相、唱卡拉OK、到遊戲機舖打機等。多數MK群體中,也會有抽煙喝酒的代表,畢竟在那個年紀,有這種反叛行為的才夠吸引。那個年代開始有可攝影的手提電話,分享自拍到交友網站也是MK仔女一大流行玩意。由於我站在潮流地底,沒有體會過自拍交友,但聽說真的有許多男女當時成功透過自拍,在網絡中認識另一半,可算是社交媒體的始祖。

自從韓流入侵, MK文化日漸式微。現時香港的年青男女都追捧日系韓系潮流,曾於香港土生土長的MK文化已不復存在。有時懷緬MK文化,並不是真的喜歡MK文化,而是懷緬過去的青春歲月,有點愚蠢、有點無知,世界卻是自由奔放、無拘無束的。現在回看過去,若人生可以重來一次,我也想嘗試做一個MK仔,狠狠地和MK妹來一場青春暴走。

作者》今晚打老虎  曾是香港上班族,目前來台重返校園讀書,對美食情有獨鍾,希望用文字記錄香港。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那一年中共的飛彈,使臺灣距離戰爭僅一步之遙
港特首《施政報告》黔驢技窮 李家超連任路難行
微信上的中國/畢業了,才知道有滴滴代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