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馮德萊恩聯袂訪華:解決烏克蘭危機,法歐領導人如何拉攏中國

4月5日,法國總統馬克龍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4月5日,法國總統馬克龍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

在俄羅斯烏克蘭戰爭持續僵局難解的情況下,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4月5日抵達中國進行為期三天的訪問,與習近平、李強等人會晤。和馬克龍聯袂到訪中國的還有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

目前正值西方領導人對中俄關係的擔憂加劇——習近平上個月前往莫斯科與普京總統會面,雙方均表示要進一步強化了雙邊關係。

烏克蘭危機被認為是本次會晤的首要話題,不管是法國、歐盟,還是中國,都試圖從中獲得某些政治利益。

那麼,他們各自希望得到什麼呢?

馬克龍的「機會」

對馬克龍來說,這次訪華的首要目的,是勸阻北京在烏克蘭問題上支持俄羅斯;與此同時,他還希望與中國這個重要的貿易和地緣政治伙伴保持良好關係。

與其它歐洲國家不同的一點是,法國有約160萬名法國公民居住在包括印太地區在內的海外領土上。法國在印太地區部署了約8000名軍人,近年來法國留意到中國逐漸擴張的影響力,加大了軍事部署。

但法國目前遭遇通貨膨脹、難民危機,以及後疫情時代的經濟挑戰。烏克蘭危機和歐俄之間的相互制裁令法國經濟雪上加霜,加劇了國內的社會矛盾。因此法國將目光投向中國,希望北京通過與俄羅斯之間的友好關係來緩和烏克蘭危機。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能夠對(俄烏)衝突產生改變性影響的國家,」法國總統府的官員近日對記者表示。

該官員指出,中國如果在軍事上支持俄羅斯將是一個災難性決定,會對俄羅斯產生重大戰略影響,而馬克龍此次訪華「將嘗試尋找空間來實施對烏克蘭人民有用的倡議,並為結束衝突找到中期路徑」。

4月3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法國愛麗舍宮歡迎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參加會議。
4月3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法國愛麗舍宮歡迎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

馮德萊恩也將中俄關係放在重要考慮中。他在上周發表的有關中國的演說中說:「中國如何繼續與普京的戰爭互動,將是歐中關係未來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北京多次表示希望通過和平談判來解決衝突,但並沒有譴責過俄羅斯的入侵,也沒有要求俄羅斯軍隊撤出烏克蘭,這令許多歐洲國家產生質疑。

「馬克龍與歐盟委員會主席一起訪問中國,表明馬克龍重視強大而團結的歐盟,也有助於向北京發出歐洲團結的信息。」歐洲智庫安全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for Security & Development Policy)的馮儒莎(Zsuzsa Anna Ferenczy)博士對BBC中文說。

她認為,北京不希望進一步破壞與歐洲的關係,因為它把歐洲視為中國的重要合作伙伴和重要市場,不想被華盛頓取代。

「這對馬克龍來說是一個機會。」馮儒莎說。

美國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國際關係教授朱志群對BBC中文說,「如果馬克龍能夠推動中國在俄烏戰爭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將有助於提升法國的國際地位。」

也有分析認為,馬克龍可能並非真的相信中國能在烏克蘭危機中起到建設性作用。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亞洲項目負責人揚卡·歐特爾(Janka Oertel)在近日一次訪談中說,一些歐洲政策制定者認為,假裝相信中國的和平倡議可能是出於戰術考慮。

她說,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自己也表示希望與習近平會面,並討論這些建議。「歐洲領導人也可以打破中國領導層的虛張聲勢,推動北京就和平倡議提案的具體內容進行談判,以確保中國政府沒有空間聲稱其努力遭到拒絕。」

中國想要什麼?

4月5日,法國總統馬克龍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前,中國軍隊軍官列隊站立。
4月5日,法國總統馬克龍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前,中國軍隊軍官列隊站立。

對於中國來說,與美國的關係正日益惡化,於是將焦點轉向最大的貿易伙伴歐洲,希望恢復正常交往。

自2022年秋天以來,中歐互動便持續上演。先是11月德國總理肖爾茨率先訪華,隨後在巴厘島G20峰會期間,習近平密集會見法國、荷蘭、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家領導人。12月,歐洲理事會主席夏爾·米歇爾應邀訪華。今年3月底,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也訪問中國。

朱志群指出:「拜登政府對中政策以競爭為主,美國甚至施壓一些盟友加入抗中行列。 中國顯然希望分化美西方對中國的壓力,這是近期以來中國積極發展與美國盟友關係的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中方也認為馬克龍是比較溫和理性的領導人,是可以合作的對手。」

馬克龍此前一直批評拜登政府對中國的強硬路線,並認為任何形式的「脫鉤」對歐洲都是不利的,因為這關係到巨大的經濟利益。他的顧問近日向外界表示,馬克龍此次訪華意在「重啟」與中國的外交和經濟聯繫。

馮博士說,「儘管馬克龍支持歐盟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但他採取的方式很謹慎。他認為,歐盟應該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使歐盟置身於美中戰略對抗之外。」

這與中國的意圖不謀而合。

不少中國專家指出,自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歐盟內部傾向美國的力量越來越大。他們認為,只要俄烏戰爭沒有解決,歐盟對美國的依賴就會持續,而歐盟獲得戰略自主權的前景仍將黯淡。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歐洲研究所所長張健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歐洲國家增加的軍費,大部分仍可能流向美國,而不是歐洲國家的軍工企業……這顯然不是(歐洲)戰略自主的好跡象。」

「歐盟的多數成員國,仍將採購美國武器作為對美忠誠度的體現,以贏得美國好感,而不是以建設歐盟防務自主為目的。」

在為期三天的訪問中,馬克龍將在北京與習近平舉行會晤,並訪問中國的南方城市廣州,這無疑代表著一種友好的外交意向。

法國與歐盟的「籌碼」

中國與歐盟旗幟
中國與歐盟旗幟

不過目前尚不清楚,馬克龍能否成功推動中國緩和俄烏戰爭。

有分析指出,馬克龍沒有籌碼實現這一目標。因為需要考慮馬克龍此次訪華的另一個意圖——與中國維持良好的經濟關係。

最近幾年,法國與中國的經濟關係一直在下降,貿易逆差不斷擴大。根據法國經濟部,中法貿易逆差從2019年的330億歐元增加到2021年的396億歐元。疫情期間,家樂福、歐尚等多家法國大公司退出中國市場,其它一些公司則縮減了供應鏈。

推動中國的籌碼似乎更多在馮德萊恩手中——這也是馬克龍邀請她一同訪華的一個重要原因。

「歐盟有警告中國的籌碼,預防北京向俄羅斯提供致命性援助。北京依然重視與歐洲先進經濟體的經濟聯繫——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歐洲目前比美國開放。」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erman Marshall Fund)資深研究員司馬安洲(Andrew Small)對BBC中文說。

馮德萊恩在訪華前的演說中質疑中國的意圖,並表示需要更多證據才能認可北京的和平計劃。「沒有讓俄羅斯從烏克蘭撤軍的計劃不是和平計劃。」她說。

馮德萊恩或許已經意識到,讓中國在緩和戰爭中發揮建設性作用似乎並不現實。

朱志群分析,跟馬克龍比, 馮德萊恩可以說是歐盟內的對華鷹派,對中國一向批評較多。她此次與馬克龍同行,「基本上是為了平衡歐盟對華政策,凸顯雙方在人權和安全等方面的分歧,同時強化中歐之間在經貿和投資等方面的合作。」

馮德萊恩背後代表著27個歐盟成員國。到目前為止,這些國家並不認可北京在2月底提出的關於解決烏克蘭危機的12點立場,以及中國駐歐盟大使傅聰提出的「將烏克蘭問題從雙邊議程中剔除」。

「歐洲許多人認為,試圖鼓勵中國做一些習近平顯然不願意做的事,是不現實的,甚至會起到反作用。」司馬安洲說。

他認為,對於馮德萊恩,「更現實的行動是發出警告,如果北京繼續向俄羅斯提供更深層次的支持,尤其是致命性援助,將嚴重破壞與歐洲的關係,從根本上使中國成為威脅歐洲安全的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