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金龜頭礮臺 軍事遺跡映古今

記者劉佩倩/專題報導

馬公金龜頭礮臺為清代劉銘傳時期新築的礮臺之一,位於媽宮澳(今馬公灣)西南的龜頭山上,與風櫃尾蛇頭山相對,共扼馬公港,於民國90年公告為國定古蹟;昔日廝殺的煙硝已隨著時光荏苒消散,充滿歲月履痕的金龜頭礮臺經過修復,帶著古老的故事與民眾見面,喜歡軍事遺跡的遊客絕對不能錯過。

城堡式建築 戰訓、生活融合

位於澎湖馬公的金龜頭礮臺為1886年,由劉銘傳命澎湖鎮總兵吳宏洛所建,園區入口處牌樓寫有「天南鎖鑰」的字樣,故亦稱天南礮臺;配備有7、10、12吋口徑阿姆斯脫朗後膛砲各一門,與西嶼東臺、西臺同為全澎戰力最強大的砲臺,1910年7月新增2門28公分榴彈砲砲座及火藥庫設施。營區內分為砲座、外牆、隧道、官廳、兵房、馬道等部分,是集合作戰、訓練、居住為一體的城堡式建築。

其中,穹隆式兵房是金龜頭礮臺最主要的建築形式,也是澎湖地區砲臺的特色。兵房的牆面以厚110至115公分的條石砌成,牆頂則以紅磚砌成弧拱形穹窿,並覆蓋三合土或鐵水土以保護磚面,使牆頂形成圓角的凸字形。其後,三合土表面常澆灌一層柏油作為防水層,再覆蓋一層水泥砂漿,並塗上一層深綠色油漆,以增加兵房的隱蔽性。

榴彈砲砲臺最壯觀 保存完善

此外,28公分榴彈砲砲臺是金龜頭礮臺最壯觀,也是遺跡保存最完善的軍事構造物。1904年,原本清代位於指揮所北側的安式10吋加砲,在日據時期被改為2門一砲座的28公分榴彈砲砲臺,即為今日所見的砲座。當時為因應榴彈砲的過山砲及高射角的隱密特質,在原有的胸牆上再增築一道混凝土牆,並於內側搭建樓梯以便上下,砲床也經過調整修改,以致清代安式10吋加砲的砲位痕跡已不復見。

現今金龜頭礮臺四周的土垣、砲臺掩體、砲臺底座、入口處的牌樓皆保存良好,土垣則使用澎湖最知名的玄武岩疊砌,以水泥作為黏結接合的材料。園區內加入不同軍士模型與砲彈模型,並結合金龜頭礮臺地下坑道歷史戰役展示工程,讓古蹟活化再利用,成為澎湖新的文化旅遊亮點;帶著一絲絲古意,此處在傍晚時分,隨著落日餘暉泛著柔光別有一番風情,亦是欣賞黃昏美景的勝地。

28公分榴彈砲砲臺是金龜頭礮臺最壯觀,也是保存最完善的遺跡。(記者劉佩倩攝)

穹隆式兵房是金龜頭礮臺最主要的建築形式,也是澎湖地區砲臺的特色。(記者劉佩倩攝)

馬公金龜頭礮臺文化園區開放參觀後,成為澎湖熱門的旅遊景點。(記者劉佩倩攝)

馬公金龜頭礮臺為清代劉銘傳時期所建,於民國90年公告為國定古蹟。(記者劉佩倩攝)

園區內可見充滿歲月履痕的瞭望塔等軍事遺跡。(記者劉佩倩攝)

園區內展示10吋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模型。(記者劉佩倩攝)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署觀光資訊網;記者劉佩倩整理)

(資料來源:澎湖縣政府文化局;記者劉佩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