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國際藝術島首辦爆紅!戰地3狂日本瀨戶內藝術祭根本不能比

首屆「馬祖國際藝術島」以「島嶼釀」為策展主題。不僅要自信展現馬祖萃釀數10年的文化底蘊,也邀請更多能知能惜馬祖之美的「風」來到這塊「土」上,共釀出這座島嶼的下一段未來。

在這裡,海邊看不見搶眼的巨大南瓜,島上也沒有普立茲克獎建築師加持打造的美術館,更沒有財團出資購買莫內名畫。

對策畫者、以至於訪客來說,這樣可能更好,因為2022年4月落幕的首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想吸引的,正是為馬祖本色而來的人。

早於2月起跑時,初試啼聲的「馬祖國際藝術島」就不時被冠上「台灣版」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名號,甚而被視為,因疫情無法前往日本,在國內體驗一邊跳島、一邊徜徉藝術的一次機會。

馬港馬祖劍碑。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
馬港馬祖劍碑。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


這樣的想像與連結,並不令人意外,因為馬祖除「島嶼」「國際藝術祭」等關鍵字外,從台灣本島觀點出發,馬祖與瀨戶內同樣需要渡海參與。

兩者也都致力於結合現代藝術、建築與自然環境3大元素,以在地化料理傳遞出文化,與居民共創展覽作品,秉持扎根地方、目視全球的野心,向國際溝通這塊土地的特色與未來。

有這樣名聲響亮、福武財團重金扶持的鄰近「前輩」,是什麼讓馬祖藝術島不懼比較、走出自己的路,在這不滿30平方公里的小小島嶼上,向全世界高聲展現自己原真的模樣?

觀光體質優秀,自然、人文與歷史皆具迷人特色

綜觀馬祖作為觀光目的地的既有體質,藝術島是個合乎期許的下一步擘劃。

坐擁多變海岸地質景觀及豐富生態資源,馬祖早在1999年便成立國家風景區。近年來,春、夏季節岸邊海水染藍的夜光藻「藍眼淚」,還登上國際版面,吸引無數國內外旅客前來追淚。

國民黨政府撤台後,馬祖成為反共戰爭前線。島上大量堡壘、地道等軍事建築,反映數10年之長的戰地文化與冷戰遺跡,擁申遺潛力。

計畫《傾聽島嶼的聲音》53據點中,張靖驩、王嘉笙作品《換哨前的斜陽》。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
計畫《傾聽島嶼的聲音》53據點中,張靖驩、王嘉笙作品《換哨前的斜陽》。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

兩岸突如其來的斷聯,也使馬祖保留下相對完整的閩東文化,又與其後的戰地政務管理,交會出獨特的文化性格。

在啟動藝術島前,馬祖已有擺暝嘉年華、鐵板燒塔節等,深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

1萬3千餘島民,每年可迎來20多萬名旅客,觀光表現可圈可點。在這些出色基礎上,馬祖觀光產業可以也應該有更高的期望及目標。

藝術深度非一蹴可及,自外來觀點再認識自己

但觀察藝術參與、文化治理的發展,藝術島是靠著多代人努力累積而造就的機會。

因身處軍事衝突前線,向外界關閉多年的馬祖,1992年終於從戰地政務的嚴格監管中解放出來。

在此之前,馬祖島內並非沒有藝術及文化活動,但在開放外界人士前來後,馬祖才得以從外人眼光中重新發現自己。

戰地政務終止初期最關鍵的文化協作,是1990年代後期,與台大城鄉所合力保存南竿牛角、北竿芹壁等歷史聚落。

過往在當地居民眼中,老舊的尋常屋室,其實無聲地保存著富含人文氣質的地景。

無論是就地取材花崗岩的石頭屋,屋頂上壓著一片片石頭瓦片,以至於外牆「人字砌」的特殊工法,還有如印章的「一顆印」屋室格局。

馬祖東莒。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
馬祖東莒。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

經過專業梳理後,連江縣政府文化處處長吳曉雲描述「馬祖第一次認識到自己。原來這些舊房子,這麼漂亮。」

「那個聚落保存的工作,我覺得是讓馬祖走上藝術島這條路的一個重要開端」吳曉雲解釋「它是從文化保存,到美學建立,以至於開展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基礎。」

深植在地厚度,歡迎「新馬祖人」開啟新可能性

挺入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馬祖的戰地文化景觀逐漸獲得開發,本地的藝術社群漸趨豐實。非本地出生的「新馬祖人」,也為島嶼帶來更多可能性。

位於東莒島的大浦聚落的重生,或許也可視為,預示了國際藝術島發展的先聲。

曾擁有200多名居民的大浦漁村,在漁業沒落後人口逐漸外移,最後只餘鬼魅傳說,數10年再無長居人民。

直到一群來自外地的年輕人攜入藝術能量,與在地社群合作,重啟大浦聚落下一個生命篇章。

自從2008年以「好多樣文化工作室」出發,負責人廖億美與其他同伴陸續以「藝術轉場」「以X換生活」等計畫,讓藝術家成為第一批回到大浦聚落居住的人,至今累積近千名,曾以某種技能(X)來此短居的「新大浦人」。

今日的大浦,不僅有藝文工作室及民宿進駐,也成為東莒島上的觀光必訪景點。

這次作為藝術島「迴島嶼吧」展點之一的大浦聚落,現場也可聽見,帶著觀光團的導覽們,講述這段自沉寂中再展新生的故事。

《迴島嶼吧》的東莒染色計畫中,鐵鏽染、植物染等鐵鏽物件。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
《迴島嶼吧》的東莒染色計畫中,鐵鏽染、植物染等鐵鏽物件。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

「風土交會」是過去也是未來,多年沉釀成果向世界發聲

「也是當時在大浦的時候,提出一個概念」吳曉雲表示「叫做風的人和土的人。」

無論是國共戰時的駐軍、戰地政務解除後的各界專業人士,這些外來的「風的人」,在此遇見了語言、信仰及生活,都保存馬祖文化的「土的人」,便產生了「風土交會」。

上溯漁業時期、戰地時期,下至戰地政務解除後的一波波演進,在這片迎海風的土地上,「風土交會」成了馬祖不斷轉化自己的一股動力,也是推動國際藝術島籌畫及落成的重要概念。

這次與連江縣政府共同主辦藝術島的中華文化總會,也在親自踏上馬祖後,受在地風土民情所吸引,帶來下一個發展機會的一股關鍵之「風」。

共同主辦馬祖國際藝術島的文總副秘書長李厚慶。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
共同主辦馬祖國際藝術島的文總副秘書長李厚慶。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


文總副秘書長李厚慶解釋,大約3年前,文總為擺暝造訪馬祖。一行人親身見證馬祖在自然資源、政治背景、歷史演變下,造就出的獨特性格,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有近年逐步累積的藝術動能。

「我覺得馬祖來做藝術島,是具有非常豐富的題材的」李厚慶表示「我們和他們互動後,也覺得他們已經準備好接受世人的注目了。文總這次以這樣比較彈性的定位參與,希望讓全台灣甚至全世界可以看見馬祖的美麗。」

首屆馬祖國際藝術島策展主題命名為「島嶼釀Island Brew」,實則也正是沉釀數10年的風土交會與世代交棒的藝術能量,終在馬祖發現自己、發明自己的旅程中,這座新立的里程碑上,向世界展示出來。

馬祖東莒。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
馬祖東莒。馬祖國際藝術島提供。

雙年展不稀奇,走出自己未來是不可逃避的使命

在全球範圍,藝術參與在當代城市治理中的功能愈發受重視。

根據雙年展基金會(Biennial Foundation)統計,全球有300個雙年展。透過藝術祭形式來促進觀光、與當地社群互動,並成為地方再生的養分,是常見的途徑與目標。

連江縣府將文化治理融入縣政核心,以藝術島計畫與品牌,來擘劃島嶼發展的10年願景。

未來預計2年辦理一屆馬祖藝術島,屢屢宣明自己不只是個「藝術祭」,不少參與者也不想再借用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名聲提振曝光度。

李厚慶透露,籌辦馬祖國際藝術島的過程中,主辦團隊時常將學習而不複製他者這件事放在心上。

確實在展區間的移動方式、策展密度等形式層面,主辦團隊操作面上汲取了些許瀨戶內經驗,但吳曉雲直言,兩者在面對問題與策展命題等面向,都是相當不同的。

事實是,即便意欲移植,一場在地創生的藝術活動,不可能成為另一場先行者的地方化版本。

不只是歷史、文化、地理等多種因素交會的原真性與獨特性無從比較,也在於推動、產製及欣賞藝術作品的人們。

「如果要說瀨戶內對我們有什麼影響,我覺得是瀨戶內的(藝術總監)北川富朗說過的一句話,讓我們有很大的感受」李厚慶提到。

「他說,要透過藝術祭找回在地老人的笑容。我們也覺得要做這樣的事情。藝術祭當然有很多不同的操作角度、面向,但或許它可以回歸到最簡單的一件事,就是讓在地的人覺得說,這是讓我開心的事情」李厚慶說。

首屆藝術島為馬祖帶來新一波訪客,也帶回許多曾與這塊土地交會過的「風的人」。

但在各種量化的效益外,策畫團隊更重視這場文化擾動,為馬祖未來開啟的可能性與想像力。

能不能用藝術島的這個10年,陪伴這座島嶼、這個世代,找到適合自己的未來?

吳曉雲承認,她也羨慕過瀨戶內擁有福武財團的財力支持。但馬祖所擁有的獨特風景、人文與歷史,同樣也是瀨戶內沒有的東西。

「我們沒有像福武(總一郎)那樣山一般的財富,但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是像福武這樣的人」吳曉雲說「有這麼多的人慢慢地小兵立大功,我們也有自己的機會。」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城市學文章:
馬祖10年等到3萬對的人!國際藝術島疫情交通不便為何起風了?
馬祖最難找打卡點「后澳民宅」藏北竿!國際藝術島揭網美8戰地
馬祖梅花鹿養來吃的?藍眼淚流出北海坑道「國軍最廢」要命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