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二會」週三下午在北京登場

(德國之聲中文網)「馬習二會」10日正式登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下午4點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晤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兩人見面時互道問好,習近平還向馬英九表示:「你都沒變」。就座後,習近平稱呼馬英九為「尊敬的馬先生」,馬英九亦稱呼習近平為「習先生」。

2015年,時任台灣總統的馬英九與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辦「兩岸領導人會面」,留下歷史性握手畫面。

「馬習二會」前高標準檢疫

週二(4月9日)部分記者收到中國官方訊息,要求隔天到指定場所「做兩次核酸檢測」,且現場會發放記者證件,接著便可在下午2點45分「到人民大會堂北門集合參加採訪」。

上述通知並未說明採訪內容為何,但外傳很可能是「馬習二會」。台灣《聯合報》分析指,做兩次核酸的「高標準」檢疫要求,「只有可能」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面。《自由時報》消息則稱,馬習二會「僅開放中國媒體及5家台灣媒體與會」。還有消息稱,會晤之後習近平將設宴款待馬英九。

週一(4月8日),台灣前總統馬英九的北京行程在眾所矚目下展開。據《上報》等台媒此前消息,他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面被中方延期到10日,刻意選在美日領袖峰會「撞期」。對此,台灣執政黨民進黨批評,若果真如此,就表示馬英九「成為中國向國際社會統戰的棋子」。

日相岸田文雄與菲律賓總統小馬科斯本週都赴美會晤美國總統拜登,在美東時間週三(10日)與週四(11日)分別舉行美日峰會和美日菲峰會,南海、台海議題都會是重要議程。

馬英九則在4月1日出發訪中,當時他形容此行是「和平」及「友誼」之旅,主要用意是促進兩岸青年交流,並且「推動兩岸民間減少敵意、累積善意」。然而,由於外傳的「馬習二會」遲遲未底定,加上中方片面延期的爭議,讓外界質疑馬英九此行是中國用來分散國際焦點的手段。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批評,馬英九訪中是「不折不扣的中共統戰套裝行程」,只能被動接受中方的行程安排,馬英九方面幾乎沒有置喙餘地。

民進黨認為,「馬習二會」若成真,將成為中方用來跟民主國家陣營「互別苗頭」的戲碼,馬英九則成為中國向國際社會「統戰」的樣板工具。《自由時報》引述不具名的台灣國安人士說法:「每當全球民主社群準備集結對抗威權風險時,馬就被找去中國。」

不過,至週三(10日)上午8時為止,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仍未證實「馬習會」相關消息,反而表示他面對媒體「瞎編揣測」與「不具名的放話」,不願置評。

馬英九訪北京傳達什麼訊息?

隨著民進黨籍的台灣準總統賴清德5月20日即將上任,一般預期「馬習會」若成真,將釋放對台訊號,包含「反獨促統」等宣示。在1月的台灣總統大選前,馬英九曾接受DW專訪談及兩岸關係,當時他被問及是否「信任習近平」,回應稱「就兩岸關係而言,必須如此」。這番言論引發爭議。

有台媒分析,中國政府可能透過各種象徵做法,傳達中方主張的「一個中國」概念,例如把「馬習二會」地點選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台灣廳」,意在指涉「台灣屬於中國」。

馬英九在北京的發言,也屢屢傳遞兩岸同屬「炎黃子孫」或「中華民族」的主張。據台灣中央社報導,馬英九週二(9日)上午造訪北京八達嶺長城,頭戴寫著國民黨(KMT)的帽子,與學生一起高唱抗戰歌曲「長城謠」,且過程中紅著眼眶哽咽。

週一(8日),馬英九與中國國台辦主任宋濤同遊北京故宮,重申自己對「中華民族」的情感,以及兩岸交流的重要性。他稱他發自內心感受到「靈魂震撼」,並主張「任何所謂『去中國化』的行徑,都不會成功」。

同日,馬英九也會晤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尹力。據《聯合報》引述,馬英九強調兩岸人民「在經貿、生活上的實際需要,是政治切割不開的」。他提起任內簽署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強調這讓兩岸人民都受惠。

馬英九認為,兩岸之間有「歷史遺留」問題,但過去他執政期間以「九二共識」為共同政治基礎且堅定反「台獨」,才讓雙方得以「擱置爭議、擁有互信、共創雙贏」。尹力則表示:「馬先生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深化兩岸交流交往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馬英九也參訪多個與抗日歷史有關的場所,包含抗日戰爭紀念館與盧溝橋。他主張「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而兩岸之間應「和平解決爭端」。此前在西安,他則造訪「中國國家版本館」的西安分館,並引用《使琉球錄》,認為這「證明釣魚台不屬於琉球」;這番言論也遭民進黨質疑「無助於台灣的國際地位」,且可能加深國際上對台灣立場的誤解。

(綜合報導)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