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訪四行倉庫,得知八百壯士餘生好心酸

一提到八百壯士,所有中華兒女都肅然起敬。但是他們的人生,後來怎麼了?到訪四行倉庫紀念館,馬英九殷勤探詢下,解說人員娓娓道來,這段藏在冷門歷史的心酸故事。

4月6日午後的上海,下起春雨,這是馬前總統大陸行的最後一站,按照既定行程來到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頌揚及緬懷「八百壯士」的英雄事蹟。

展館共分兩層,按照昔日戰爭照片一比一如實還原,正常參觀聆聽解說約需一小時,而馬英九一行由於趕行程,大約只停留30分鐘。雖是走馬看花,但馬英九全程提了三個關鍵問題,每個問題幾乎都問到重點,也無意間呈現了展館的精彩之處。

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內展覽。張智傑攝
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內展覽。張智傑攝


第一個問題,馬英九說:「當時四行守軍用的是德國的軍械,你們不知道了吧?」其實這不是一個問題,而是對於史實的考究。

早年受過愛國主義教育的台灣人都知道四行倉庫,也在學校的安排下,觀賞過《八百壯士》這部由知名影星柯俊雄、秦漢、林青霞主演的電影。

四行倉庫始建於1931年,是當時大陸、金城、中南、鹽業四家銀行的聯合倉庫,也是當時上海閘北一帶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築物。

1937年8月13日,侵華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八一三」淞滬會戰全面爆發。時任國民政府軍第88師524團副團長的謝晉元,帶領400餘人,據守四行倉庫。

400餘人,為何後來變「八百壯士」?原來是當年為了迷惑敵人,同時壯大四行守軍聲勢,四行守軍統一口徑,對外稱四行倉庫內有八百人,因此各界敬之為「八百壯士」。

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內展覽。張智傑攝
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內展覽。張智傑攝


八百壯士武器,德國製造

「八百壯士」用的武器,也確實是德國製造。德械裝備軍隊,源於前故總統蔣介石在1929年啟動的軍隊改編計劃,將原本拿著紅槍大刀的士兵,調整成配備德製槍砲武器的師團,謝晉元和四行守軍,便是蔣介石當年的王牌部隊之一。

面對數十倍於己的日本軍隊,「八百壯士」孤軍奮戰四個晝夜,從10月26日戰至30日,斃敵日軍200餘人,直至接到撤退命令後,才衝出重圍,退入英租界。

這場戰役的意義不在於勝利,而在於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人民抗戰的決心與勇氣。

隨即,馬英九當場問的第二個問題是:「後來刺殺謝晉元將軍的叛徒抓到了嗎?」

原來,謝晉元帶領剩餘的「八百壯士」進入英租界後,隨即受到軟禁,全員在艱苦條件下生活在「孤軍營」中長達4年,絕大多數人都以為他們皆已壯烈犧牲。

當上海淪陷,汪精衛降日投敵,建立傀儡政權後,勾結「孤軍營」中四名叛徒,密謀刺殺謝晉元,令謝晉元身重數刀而亡。後來汪偽政府宣稱抓到叛徒並予以處決,但沒有人看見過行刑過程。

八百壯士回來了嗎?原來背後有故事

馬英九問的第三個問題是:「後來八百壯士都回來了嗎?」這個問題的背後,又包含了一段令人唏噓的故事。

「孤軍營」在謝晉元死後,被日軍強迫關閉,「八百壯士」被日軍押送到了南京老虎橋監獄繼續羈押,又從老虎橋監獄分批送至安徽、山西等地,最遠甚至到了太平洋的巴布亞新幾內亞島,進行非人的苦役,直到1945年,倖存者才又分批回到了上海。

大陸為了紀念這段往事,譜寫了民謠《我的堂弟留在了巴布亞紐幾內亞》,於抗戰勝利70週年之際,傳唱大江南北。如今,則被選在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中繼續播放。

此館的最後一站,來到西立面的「彈孔牆」,矗立在周圍皆是高樓大廈林立的繁華景象中,格外醒目。

四型倉庫外「彈孔牆」。張智傑攝
四型倉庫外「彈孔牆」。張智傑攝


牆上的8個「大洞」是炮彈孔,還有423個小的槍彈孔,全部按照原來面貌及實際位置修復如舊。前者紀念「8」年抗戰,後者紀念423位四行守軍。佇立牆下,當年的戰火紛飛歷歷在目。

花費1.4億人民幣修復的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重新開館後始終默默無聞,直到2020年一部內地電影《八佰》票房奇佳而再度翻紅。趁著清明假期,許多大陸年輕人紛紛到「彈孔牆」下獻上一束花致意。

民眾至「彈孔牆」下獻上一束花致意。張智傑攝
民眾至「彈孔牆」下獻上一束花致意。張智傑攝


一方面追憶先烈,一方面也令人們了解和平並非唾手可得。戰爭,或許離得也不是很遠,全靠英勇志士方能避免亡國滅種。

春雨綢繆中,馬英九的車隊逐漸遠去,鮮活而殘酷的歷史卻依然迴盪在心中。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馬英九武大講話:德法征戰百年後互融,為何兩岸不行?
馬英九隱藏版行程:和平飯店會台商,秒變馬主席
馬英九訪洋山港》世界第一大,碼頭竟「空無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