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領兩岸學生武大座談,陸生期待結交台灣朋友

馬英九於3月30日下午率28位台灣大九學堂的青年學生赴武大,和35位武大學生展開座談。現場參與的武大法學院大三學生張雨萌指出,在與台灣同學的日常交往中,深深感受到兩岸一家親。未來更希望雙方結交成知心朋友。

「我們幾乎是無話不談!」「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家人的溫暖!」「最後我們彼此相約一定還要再見」政大學生、奔騰思潮作家邱泰達談起這一次和武漢大學生的互動交流經過,批哩啪啦難掩興奮地說。

令人銘記於心的這一幕,發生在櫻花落英繽紛的湖北武漢大學,馬英九於3月30日下午率28位台灣大九學堂的青年學生赴武大參訪,並在建於1934年的武漢大學圖書館(現為校史館),與35位武大學生座談。

年輕的邱泰達來自台北,會後表示這次前往武漢大學交流收穫相當多,與大陸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熱情,以及對於台灣的好奇。

政大民族系雙修外交系邱泰達與台灣大九學堂共同赴陸參訪。邱泰達提供
政大民族系雙修外交系邱泰達與台灣大九學堂共同赴陸參訪。邱泰達提供


同時,交流的內容從日常生活到文化歷史,再到兩岸關係,幾乎是無話不談:「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家人的溫暖。」

邱泰達還跟互動的學生相約,彼此一定還要再見,不管是在大陸或是台灣。

歷史悠久的武漢大學,溯源於1893年創辦的自強學堂,彙集了中華民族近現代史上眾多的精彩華章。

雖然相隔千里,但武大與台灣之間頗具淵源。

該校創始人王世傑晚年在台灣回憶他的辦學理想時表示:「要辦就當辦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準的大學。」

知名女作家蘇雪林,分別在武漢大學和成功大學兩岸名校皆各自任教18年,還有胡秋原、趙耀東、沈剛伯、嚴耕望等一批傑出校友,對台灣社會發展、兩岸交流皆有貢獻。

武漢大學對兩岸交流不陌生

兩岸交流對武大也並不陌生,該校已與30所台灣高校、科研機構簽署了合作協定,與24所台灣高校開展學生交換。2017年以來師生往來累計逾1500人次,「橋.夢想」兩岸青年交流營舉辦活動30餘場,更曾吸引500餘名台灣師生來校進行學術研討、文化參訪。

在別具意義的這次座談上,在學生會負責港澳台交流等工作的武大法學院大三學生張雨萌,在座談中積極發言,由於她經常組織和參與兩岸學生交流活動,現場主動回答台灣學生的各種詢問,包括跨校合作、社團交流、就業方面的問題,一一予以耐心回覆。

會後,她接受大陸媒體採訪時表示,無論在與台灣同學的日常交往中,還是在當日的交流討論中,都深深感受到,兩岸一家親,兩岸青年對中華文化的感知是共通的,期待兩岸年輕人有更多機會認識、瞭解彼此,成為知心朋友、合作伙伴,一同創造美好未來。

事實上,武漢大學是最早招收台灣學生的大陸高校之一,率先將台灣學生納入大學生醫保,設立了湖北省台灣青年就業創業輔導中心,不斷為台灣學生學習生活、就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28位台灣大九學堂的青年和35位武大學生熱烈地進行交流。邱泰達提供
28位台灣大九學堂的青年和35位武大學生熱烈地進行交流。邱泰達提供


座談會上,就有一位同樣自台灣、目前正在武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就讀的王伊瑄,引發了來訪的大九學堂台灣學生的好奇,紛紛向她諮詢學習、就業等問題,提出希望加強兩岸學生組織的交流。

在武漢求學四年,王伊瑄感受到大陸師生對台灣學生的包容與熱情,也擁有了不一樣的眼界與舞台,她很樂意與台灣青年分享在大陸的體驗與收穫。

「交流非常踴躍,我從中感受到大家內心深處的中華民族情懷,體認到我們共同的文化基因,」武大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級台生王伊瑄在接受大陸媒體《中國新聞網》受訪時說,她將積極參與兩岸交流尤其是青年之間的交往,希望兩岸新一代攜手圓夢。

馬英九和武大校長互贈書籍

座談結束時,武大校長張平文代表武漢大學向馬英九贈送《武漢大學早期建築》畫冊,其中有國共合作歷史照片,以及《古音匯纂》《故訓匯纂》等書籍。

馬英九則向武漢大學贈送兩岸專家聯合籌畫編纂的《中華語文大辭典》,以及《八年執政回憶錄》(天下文化出版)等書。

最後環節是兩岸學生合影,馬英九帶領兩岸學生共同高喊:「和平奮鬥,振興中華」時,令不少學生心潮澎湃。

「那一刻,我真的感覺到了責任感和使命感,」其中一位學生由衷說道。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馬英九訪陸、武漢在地台生心聲》馬先生及時來很可貴
馬英九在南京總統府!全城轟動
馬英九參訪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沉痛題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