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二「不尋常料理」展 從不尋常視角體驗食物設計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即日起至八月廿五日,於大勇區C5倉庫當代館推出「不尋常料理 Unusual Dishes」食物體驗設計展,邀請觀眾以五感感知重新認識食物,透過十三組不同餐桌,創作者以一道道食物,詮釋生活記憶及風土文化的美好,咀嚼食物與人、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 高市府文化局代理局長王文翠表示,在物質生活充裕的現代,單純的「吃」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食物的渴望,我們同時用眼睛、用相機、用社群軟體來享受美食;藉由「不尋常料理」食物體驗設計展,探討食物承載的文化議題,探索食物帶來的感官體驗,更顛覆民眾對日常的想像。 「不尋常料理」的展覽入口,猶如一間供應美味料理的餐廳,但一旁的菜單透漏接下來的不尋常之旅。推開門映入眼簾的是「沒有顏色的甜點店」,餐桌上一道道純白的甜點,使人無法透過色彩來分辨料理的口味,唯一能依靠的只有甜點的氣味,觀賞者回歸最純粹的嗅覺感知,在吐納間感受odor funder氣味製造所精心調配的十道甜點香氣。卡固高食品模型的「食物來找碴」,考驗著民眾在視覺上對於食物的敏銳度,在六組經典台灣點心模型中,你能看出哪一個才是真的食物嗎? 早起設計的「好好吃注音」,將台灣獨有的注音符號以三十七種台灣特色小吃擺盤呈現,ㄈ是鳳梨酥、ㄋ是牛肉麵、ㄞ是愛玉,快來看看你的名字是由哪些台灣小吃拼成的吧!走進種籽設計的「米曆」環繞展區,輕輕撥動三百六十六張漂浮的米料理插畫日曆,如同輕拂稻穗,翻著翻著發現原來米這樣簡單的日常食材,竟可以烹調出風情萬種的多變菜色。 展覽中也不乏透過食物來傳達環境議題的作品,洪亦辰、郭怡慧及鄭毓迪共同創作的「100%純污水製冰所」採集台灣一百個汙染水源地的水製成晶瑩剔透的冰棒模型,在美麗與現實的反差間省思水汙染議題;RE-THINK重新思考的「三十年後的原味海鮮」,呼應未來海洋中塑膠垃圾將比魚類還多的生態浩劫,以詼諧手法將海洋垃圾擺盤組成套餐,暗喻塑膠垃圾不斷進入海洋生物鏈,最後仍會回到我們的餐桌上。 食物設計師詹慧珍精心打造一件可食用的作品-「碰碰碰!餐桌上的小行星」,這是一個限量供應的食物實驗計畫,幽暗空間中的圓桌轉盤上漂浮著九顆透明行星,分別代表九種地球上的資源,海洋、陽光、空氣、水、花、森林、土壤、石油及生物多樣性,星球中盛裝著不同口味的琥珀糖供民眾取食,在糖果被取用的同時意味著地球資源的消耗,展場中記錄九種資源糖果被食用殆盡的過程,最終將只剩下一句對寶貴資源深深懷念及感嘆的話語。 展場空間設計也別出心裁,「一起設計」以地形等高線元素作為主軸打造純淨潔白的流線場域,穿梭在展場間彷彿走在蜿蜒的山脈河道中,也呼應食物源於自然大地的理念。「不尋常料理Unusual Dishes」透過近二十位創作者獨特的思維,帶領民眾一嚐尋常食物不尋常的酸甜苦辣與喜怒哀樂;更多展覽資訊請上駁二藝術特區官網與facebook粉絲專頁關注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