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印軍墓重修揭牌 向英靈致敬

駐印軍墓重修揭牌 向英靈致敬

(中央社記者何宏儒印度蘭齊特稿)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遠征軍」最後反攻緬甸北部、殲敵凱歸。陣亡將士埋骨異域,應獲告慰與崇敬。國防部、外交部重修印度軍墓,對開創歷史的英雄致敬,意義重大。

「哨兵說:『明明看見一夥人從橋對面走來,喝令停止不聽,故鳴槍警告,槍響後不見蹤影。』此後,每夜哨兵都說『橋上有腳步聲,就是看不到任何東西。』」

「後來哨兵聽到聲音即說:『我們是來為你們報仇,向日本鬼子討還血債,你們安息吧!』自此之後都說安靜無事」。抗戰時期「中國駐印軍」新22師第65團第2營第6連排長吳如岡,在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的訪談中這麼說。

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中華民國正式與美國、英國同盟,共同對抗軸心國,並編組「中國遠征軍」10餘萬人入緬作戰。1942年8月,攻勢受挫的遠征軍部分轉進印度蘭伽(Ramgarh)整訓,改稱「中國駐印軍」。

二戰後期,駐印軍於1943年10月開始向緬北反攻。12月1日,中、美、英3國發表「開羅宣言」,確立台灣在戰後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1月,整編後的駐印軍與滇西的中國遠征軍打通中印公路;6月,駐印軍凱旋歸國。

然而,在遠征軍轉進、整訓期間,官兵傷亡慘重。無名戰士客死異域,來不及等到勝利返鄉,魂魄飄盪異鄉。

1942年時任遠征軍第5軍通信兵營無線電連連長的夏志忠,在國防部史編局訪談中指出,包括第5軍直屬部隊和尾隨的新22師,由緬北轉進印度之初有1萬2000多人,在惡劣天候、貧乏物資下,最後抵印阿薩姆(Assam)省雷多(Ledo)時,僅剩3000多人。

為國流血犧牲的抗戰英烈應獲告慰與崇敬。然而,受限時空因素,二次大戰期間,中國遠征軍、中國駐印軍陣亡官兵,分別葬於部隊行止處。

據國防部後備司令部網站,華僑及印度軍方在蘭伽、雷多和阿魯納查省(Arunachal Pradesh)佳蘭埔(Jairampur)發現3處中華民國國軍墓園,分別安葬580、467、734具遺駭。

其中,「中華民國駐印軍蘭伽公墓」曾於1982年由國防部編預算整修,平日則由加爾各答(Kolkata)華僑協助維護環境。然而,距上次整修已近30年,墓園祠堂、佛堂樑柱出現裂痕,許多墳塚有破洞、圍牆破裂,英烈靈位碑也斑駁剝落。抗戰忠靈為國捐軀異域,埋骨之所卻破落不堪,令人不忍。

國防部今年專案撥款新台幣758萬元,7月27日動工後,於11月底完成整修,竣工大典在12月9日舉行。

專程抵印為整修工程紀念碑揭幕的國防部常務次長、空軍中將熊湘台告訴中央社記者,二次大戰期間,國軍官兵配合盟軍作戰,最終在緬甸取得勝利,寫下悲壯歷史。

他說,駐印軍許多官兵在異域犧牲,無法歸返故里。埋葬英靈的蘭伽墓園年久失修,「令人感覺非常悲哀」。經預算程序,國防部專案撥款完成整修,這是外交部結合國防部,所完成的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他能夠代表國防部參與揭碑儀式,感覺非常光榮。而國家重視在海外犧牲的英靈,對國軍官兵也是很重要的啟發。

中華民國駐印度代表翁文祺說,長眠於此的英靈,6、70年前也是年輕人,他們憑藉愛國的熱忱投入滇印緬作戰,最後埋骨異域。前年赴蘭伽公墓春祭上香時,他看到墓園殘破淒涼,當時感到「這70年來我們虧欠他們太多了,真的是百感交集」。

翁文祺指出,當他動心起念要重整墓園時,國防部長高華柱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國防、外交兩部於是把工程當志業,如火如荼地進行。現在,墓園終於展現新風貌,「這是2300萬台灣同胞,對當時開創這段歷史的英雄致敬,我覺得是非常值得做的事」。

他希望國人不要忘記中國遠征軍、中國駐印軍多年前對國家的貢獻,讓長眠異域的英靈獲得告慰。(本文附照片與影音)1001209

(中央社記者何宏儒印度蘭伽傳真 100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