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馬走上茶馬古道/夏俊山

夏俊山

你走過茶馬古道嗎?如果你問我,我會告訴你:我走過,2023年7月7日,來到拉市海後,我就騎馬走上了茶馬古道。

古納西語中,“拉”指荒壩,“市”為新,“拉市”意為新的荒壩。當地稱大湖為海,“拉市海”之名即源於此。“茶馬古道”則是我國古代隨著“茶馬互市”、“以茶易馬”而興起並發展起來的交通網絡,其路線主要有川藏道、滇藏道。

我們要走的是滇藏道,出發的起點位於拉市海濕地公園內。從這裡騎馬,遠離城市的喧囂,走一次茶馬古道,感受一下當年馬幫在崇山峻嶺間的壯舉,無疑是一次很特別的體驗。

在拉市海濕地公園內的馬場,我們一人選了一匹馬。導遊說,這是滇馬,當地人稱之為矮腳馬,高頭大馬在山道上長途跋涉,遠不如這種滇馬。滇馬善走狹窄的山路,很溫順,騎上它,不必擔心人身安全。

騎馬的費用自理,不在所交的團費裡。每人交200元,大約可騎馬1個小時。牽馬的納西族婦女,她們一人牽3匹馬,這樣算下來,一個人一小時可以掙600元。路上有人給路過的遊客拍照,每張照片20元,我們是6個家庭組成的團, 3號家庭老少三代,多達11人,算下來1個小時得花2000多。見有人猶豫,導遊勸道:出來旅遊,大錢都花了,騎馬的費用是小錢,就好比老馬過河,頭和身子都到了水裡,剩下個尾巴翹在水面,有啥必要?沒必要省這幾個錢。

導遊說得在理,為什麼不騎?我剛準備付款,同游的妹夫已搶著付了800元。我於是跨馬而上。馬蹄邁動,屁股隨之左右搖晃,一顛一顛的,感覺身子有點不穩。心裡一緊張,雙手就緊抓著馬鞍上的扶手,生怕從馬背上滾下,掉進路旁的溝壑。少年時代,我在電影中看到: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騎馬人英姿颯爽,身輕如燕。馬鞭揚起,馬兒風一般奔向草原深處,只留下馬嘶聲回蕩在耳際。馬似流星人似箭,這是多麼豪邁,多麼令人心馳神往啊。沒想到,我真的騎上馬,不要說馳騁,就是不緊不慢走著,我也覺得不舒服。上坡下坡,更是緊張得手心出汗,眼睛不敢看腳下。

穿過美泉村,到了姐妹湖附近,我們下了馬往前走。當地的納西族老鄉立刻圍上來,向我們推銷塑膠袋包裝的食品,我以為是炒熟的美食,一看是生蠶豆,這怎麼吃呀?有人在旁解釋:這是給你馬的飼料,只要花上10塊錢,可以喂馱你的馬,我有些尷尬地笑了。

繼續騎馬前行,一抬眼,一尊金色塑像在對面的山坡上,細看,神的下半部分像蛇身一樣盤繞著,兩手在胸前,頭後面是個圓形的大盤。我從未見過這種神仙,不知立在這裡有什麼寓意,問同行的寧夏遊客回答說:“這個大概是自然神,是當地人崇拜自然的體現。我們見到神像只管拜,肯定不會錯。”

見到菩薩就磕頭,先定立場談對錯,跟著權力論是非……不少人早就習慣了這樣的思維方式。諧俗是福,立異肇禍。我立刻附和:“是自然神,自然界中的自然神。”

途中 ,發現前面一匹馬比我騎的馬高大些,騎它的反而是身材嬌小的女孩。小馬馱大漢,大馬馱小孩,這不是欺負小馬嗎?我問牽馬的為什麼要這樣,她說,你這麼高大,頭馬老了,馱你吃力,你騎的馬看上去小一點,其實這匹馬年輕,更有力氣。人不可貌相,馬也一樣,出力大的不一定是領導,頭馬在前方帶隊,是馬的領導,享受一些特權,這道理你懂的。

真是長知識了。以前,我一直認為,特權,是一種特定的身份、地位,是人們享有的特殊待遇。 其實,動物世界也是有特權的。猴王就享有優先交配權,有些馬享有特權有什麼奇怪的呢。記得有人說過,看透後,一半是理解,一半是算了。今天,我花了200元,騎了匹小馬,也就算了吧。抬頭看同遊的老伴兒,她騎的是一匹棗紅色的馬,那匹馬比我胯下的這匹高大得多,我的心理頓時獲得了一種平衡。古人說, 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我跟老伴兒怎麼能都佔便宜呢?

途中,我私下給牽馬的婦女算了一筆賬,每人飼養三匹馬,馱著遊客走一趟就有600元收入,一天下來,掙3000元不成問題。這麼高的收入,簡直勝過公務員。不料我問了一下,頓時招來一頓非議:你是習慣了自由市場的思維,不懂計劃經濟模式。牽馬的婦女和馬一樣,在計畫好的模式中是負責出力的。收的錢款歸少數人掌控,由少數人負責分配給全體村民以及各級管理與工作人員。此外還要交稅。一天掙3000元,個人每月能分到3000元已經不錯了。如果不成立壟斷機構,當地的農民都把自家的馬拉來爭搶客人,走一趟30元也可能有人幹。

馬匹壟斷式管理與市場化自由競爭有這樣的差別,我以前從未思考過,不知道歷史上的馬幫是否一樣,收入高的不是跋山涉水的,而是管理者和收費的。唉,我們這些遊客,不知道花了多少冤枉錢,而這些瘦小的滇馬,每天被牽著走山道,也不知要養活多少人。

舊時的馬幫已經消失于歷史的長河,今日的馬蹄聲聲,似乎在傾訴著說不完的故事。我在想像,那關於生存和希望的行走。這條綿延盤旋的古代商道——茶馬古道,顯然是周圍各民族之間交換生活必須品的生命通道,是民族大融合大團結的重要見證;同時,它又是一條光榮而偉大的道路。聽導遊介紹,抗戰時期,戴安瀾將軍率領緬甸遠征軍曾在茶馬古道與日本鬼子血拼;日寇封鎖了沿海地區,戰爭物資運往重慶、昆明,除了飛虎隊的空運,茶馬古道也佔有相當的一部分。為了抗戰的勝利,這條完全由馬蹄和趕馬人的腳步一步一步趟出來的古道,作出了難以磨滅的特殊貢獻。

就在我的心情變幻間,時間無聲地溜走了。抬頭看,我們兜了一圈又回到了起點。鈔票花了不少,行程不就是畫了一個圓嗎?不,牽馬的婦女也許覺得是轉圈圈,畫圓,而我的感覺是一直在走,在前進。馬幫,古道,趕馬人,從騎馬走上茶馬古道的那一刻起,都已經鮮活地走進了我的世界與心靈,“茶馬古道”的話題則時刻縈繞在我的腦海,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地上之文章。騎馬走上茶馬古道,我讀到的是歷史,是文化,更是社會萬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