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濤駭浪中的悲情城市 戲裡戲外都是台灣民主化的里程碑

三十三年前,悲情城市在威尼斯甫獲大獎,也是台灣首部在三大影展獲得的大獎的電影,但是要回到台灣安排上片的時候,又是一陣驚濤駭浪。當時,台灣才解嚴兩年,行政院長是郝伯村,政治氛圍仍然十分緊張,許多衝撞和挑戰都在不斷地將台灣民主進程往前推進。

所以當悲情城市破天荒地贏得國際影展大獎,但內容又是挑戰禁忌的228事件,如果執政當局對這部片子動剪,勢必成為國際笑話,所以,當時的新聞局局長邵玉銘非常聰明的找了十七位的社會公正人士,看完這部電影之後,進行投票,一致投票通過,在千驚萬險下,讓這部電影一刀未剪的上映。

資深電影人褚明仁以及王師接受寶島聯播網訪問,談到當年這部電影在上映前後的精彩故事。褚明仁在專訪中談到:電影於1989年10月21日上映,當年年底就是縣市長大選,這也是解除戒嚴和黨禁後的第一次大選。甫於1986年成立的民進黨,也首次以政黨組織參選,當時所有民進黨的宣傳車,配樂通通都是播放悲情城市的配樂,而大選結果,民進黨贏得了台北縣、宜蘭縣、新竹縣、彰化縣、高雄縣、屏東縣等六個縣市的執政權,取得重要的勝利,尤其是取得「(國民黨)主席的故鄉」臺北縣的執政權,成功「包圍」首都臺北市。

當年選後國民黨的檢討會上,就曾經有大老在會中提出,國民黨大敗的元兇就是“悲情城市“!

這部電影,不但是台灣電影首次受到國際影展的肯定,上映前後的驚濤駭浪,更是台灣民主進程的一項重要的里程碑!

詳細訪談內容:《寶島有意思》「身為台灣人一生必看的電影-悲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