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虛發燒是疫苗副作用或確診?一張表看懂


【藍若水報導】接種疫苗是防疫關鍵,日本無償捐贈124萬劑AZ疫苗於本月15日開放施打,為了阻絕新冠病毒的威脅,儘管近日疫情的緊張程度稍微趨緩,也不減民眾注射疫苗的意願。不過有報導指出,有個案在接受疫苗注射後,出現身體不適、發燒的狀況,認為是疫苗副作用,之後卻被確診COVID–19染疫者。

雖然疫苗副作用視個人體質有不同程度的表現,但對照典型新冠肺炎症狀及疫苗副作用的資訊來看,可以共同指出發燒、疲倦、肌肉痠痛等狀況有可能發生,且很難看出有什麼明顯差異,對此,台大醫師與台中市政府分別教民眾辨別的徵象,一來有助於民眾理解、評估下一步的作法,也避免在未知情的情況下,成了防疫破口。

發燒症狀1天內發生、不超過2天 疫苗副作用發作時間短

據了解,台北仁愛醫院一名60多歲女性看護工,在施打完疫苗後出現發燒、身體虛弱等症狀,直覺認為是因為疫苗副作用作祟,並未察覺不妥,隨後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到台中,沒想到這些症狀竟是跟感染新冠肺炎有關。

因為染疫症狀跟副作用相似度過高,為了避免無症狀者是在接種後才表現臨床症狀,導致民眾混淆,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李秉穎於16日,接受新聞媒體訪問時表示,由於發燒是兩種截然不同類型所致的共同徵狀,一般人比較難捉摸兩者的發燒「表現」。

李秉穎醫師指出,通常因疫苗而起的發燒,會在24小時內發生,且不超過48小時,也不會有呼吸道、嚴重咳嗽、流鼻水和非相關疫苗副作用的症狀,民眾如果自覺到異樣,可進一步就醫、篩檢。

喉嚨痛、乾咳等5徵兆非疫苗引起

根據指揮中心的說明,接種部位紅腫疼痛,身體感到疲累、頭痛、肌肉痠痛等,是常見的疫苗副作用,不舒服的狀況不會持續太久,但接受疫苗施打還是有可能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為了不讓病毒無形擴散,台中市衛生局特別整理新冠肺炎和疫苗副作用的臨床表現,以期民眾能正確判別。

接種疫苗不是吃無敵星星!還要注意哪些事才能保健康、避免疫情擴散下一頁揭曉


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指出,接種疫苗產生的疲倦、發燒及肌肉痠痛在5天內出現是正常的,但如果有喉嚨痛、嗅覺/味覺異常、乾咳、腹瀉,還有發生率偏低的呼吸急促等症狀,應視為不對勁,可以盡速安排就醫、採檢。

接種疫苗非免「疫」金牌

至於接種疫苗後到底有沒有可能感染?重症醫療專業醫師黃軒曾發文提到,疫苗要達到保護效果,需要「打滿劑量」,以目前台灣開放施打的AZ疫苗與莫德納疫苗來說,皆需要接種兩劑;此外還需要「接種滿14天」,人體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

針對已打疫苗卻仍感染的案例,黃軒醫師說明,在社區感染的情形下,有些人在還沒打疫苗時可能就已感染,只是尚未發病;此外,如果沒有打完整疫苗,表示保護不完全,此時若疏於防疫,同樣有感染風險。

此外,各國也曾出現完整接種疫苗後仍感染、甚至死亡的案例,黃軒醫師說明,疫苗在人體內仍可能沒有發揮訓練抗體的作用,或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抵抗感染所必要的抗體。他也在發文中指出,美國「完成接種」的人超過8700萬,但仍有超過7000位感染COVID-19,這個「突破性感染」僅0.0008%,比例很小。

黃軒醫師並提醒,若要避免感染,除了加速接種疫苗、盡快達成群體免疫的目標以外,在尚未解封之前,仍要遵循常規的防疫措施,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才能盡量確保安全。


原文引自:確診症狀和疫苗副作用都會發燒!台大醫教4招判斷、一張表秒懂差別

延伸閱讀:


>>立即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週週抽​【健康好禮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