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的發跡是一部教材/夏俊山

夏俊山

高俅是《水滸傳》中引人注目的人物。他“自小不成家業,只好刺槍使棒,最是踢得好腳氣球。”為了混口飯吃,“只在東京城裡城外幫閒”,又因幫王員外的兒子“每日三瓦兩舍,風花雪月”使錢,結果被王員外告了,“斷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發放。”

就是這麼一個“浮浪破落戶子弟”,一次送東西到端王府,偶遇端王趙佶在踢球,他無意間使出“鴛鴦拐”將飛來的球踢回場內,被趙佶看中,留在身邊陪玩。後來趙佶做了皇帝,半年間,高俅就由陪玩的“混混”升至殿帥府太尉。

趙佶愛踢球,不被高俅碰上,也可能會有張俅、王俅碰上,因而做官、升官。高俅的發跡,偶然之中也包含了必然。靠機會,壞蛋能成功逆襲,掌握重權,這樣的選官機制讓人“細思恐極”。高俅上任第一天就點名,發現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沒來,就認定:“此人即系推病在家,快與我拿來。”而真實原因是:王進的父親王升當年打過高俅一頓,高俅有了權立馬要報復。還有豹子頭林沖,因高衙內看上他娘子,差點兒賠上性命。

或許,也有人認為,高俅能發跡,不僅是運氣好,他“確實有兩把刷子”。接觸過端王的人多著呢,為什麼唯有高俅坐上了“火箭”?高俅雖然身份不高,但他踢毬技術高超,陪玩也有一套。就說初見趙佶吧,趙佶見高俅一個“鴛鴦拐”把球踢了回來,就拉高俅一起玩。高俅先是推辭,吊人胃口;又自稱身份卑微,不敢玷辱王爺,一副維護綱常的模樣。趙佶執意相邀,言明球場無貴賤,他又再行叩頭謝罪,顯其忠心。下場才踢幾腳,趙佶喝彩,他摸准了趙佶是真心愛玩球,便竭盡平生本領,全力奉承……這樣的陪玩,一是陪得恭順,對主子忠心,二是陪出興致,讓主子開心,三是陪出感情,與主子貼心。有了這“三心”,後來發跡才成為可能。假如善踢球的是魯達、李逵,只管由著自己的性子,能“發跡”嗎?──這樣講也有道理。不過話說回來,假如在用人問題上不是“一把手”趙佶個人說了算,而是要經過一定的組織程式,例如先“政審”,查一查他過去幹了些啥;再公示一段時間,聽聽群眾的意見,還可考一考,看看他的政治才幹、理論水準……諸多的“關”把好了,他高俅也許只能當個球隊教練,又怎能爬上“太尉”的高位呢?

如此看來,高俅要感謝不良的選官機制。這種個人說了算的用人制度,可能使“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棄毀,瓦釜雷鳴。”歷史就是一面鏡子。宋徽宗重用了高俅、童貫等人,小人得志,讒人高張,結果國破被俘,身死異邦,教訓不可謂不深刻。國家的安定、繁榮,離不開科學的選拔機制,例如,選拔官員引進競爭,發揚民主,綜合考察,同時建立相應的回避制度、問責制度、任期制度等,限制權力作惡。有了科學的選拔機制,走“高俅路線”的人才會“關山難越”,王進那樣的人才能免遭上司高俅的打擊報復。

前車之轍,後車之鑒。高俅的發跡確實是一部難得的官場教材,很值得我們研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