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令天才殞落 還「仲永」們一個公道

張炘煬在10歲時一度被封為中國「神童」,如今卻無所事事,靠父母養。(圖:九派新聞)
張炘煬在10歲時一度被封為中國「神童」,如今卻無所事事,靠父母養。(圖:九派新聞)


中國最近一個天才成為啃老族的訪問引起很大回響,遼寧人張炘煬10歲讀大學,13歲讀碩士,16歲讀博士,陸媒封他為神童、天才。現年28歲的張近日接受大陸媒體《九派新聞》專訪透露現在無業,間中接一些項目賺一點生活費,自言滿意現在的生活﹐「無業一身輕,我不工作一輩子都可以。(主持問:靠父母?)嗯。不止是父母,還有父母的父母﹐父母的父母的父母。」中國網民揶揄他是另一個「方仲永」,嘆息天才殞落,有人同情他的父母,不恥他啃老。張在訪問中說他的父母「明明甚麼都不懂還要指點江山」,對他人生的控制超出合理範圍,細心一想,張炘煬才是真正的受害者,而他的故事有如現在中國的縮影—當父母要主導一切不惜揠苗助長,養出價值觀扭曲的巨嬰安又能怪誰﹖同理,當國家領導人要主導一切,高壓統治,又怎能怪有志青年選擇躺平呢?

你的孩子真的是你的孩子嗎?

子女是父母生命中的主角,但父母往往只是孩子人生中的配角。很多家長不願意接受這個現實,硬要插手子女的人生,令自己成為主角,卻不知不覺摧毀了孩子的一生。父母很多時會將自己人生中的失敗與遺憾通過子女去成就,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期待成長,張炘煬的父親張會祥是典型例子,自兒子出生後幾乎放棄個人生活,一門心思催谷孩子的學業,他的太太曾經勸告,但他認為這是「培養與見證天才的過程」。

張炘煬兩歲已認得上千個漢字,5歲入讀小學,幾個月跳一個年級,用了一年時間便完成6年小學課程。初中時課業趕不上,學校老師向張父反映,他索性把孩子接回家親自教導,然後直接參加高考,10歲時以505分考上天津工程師範學院,在中國屬二線大學,卻換來「全國年紀最小的大學生」頭銜,接著張炘煬還繼續創下碩士生與博士生最小的入學年齡。值得一提的是,張炘煬13歲考上碩士,當時大學的老師推薦他到德國升學,因為當地對天才的培養較有心得,但因入學年齡設限,需要多等一年,張父因此拒絕了。張炘煬在父親的催谷下成為一部考試機器,硬擠上博士班後花了8年時間才取得學位,按他自己在訪問中形容:「按照那些西方高校的標準,我就不應該(博士)畢業。」

張炘煬為人熟悉,除了學業成績開掛外,還因他要求父母在北京買房,否則不參加碩士的畢業論文答辯一事。根據傳媒報導,當時張父十分著急,最終在北京租了一間房給他,張炘煬亦妥協出席答辯,如張會祥所願碩士畢業並考上博士。

啃老是失去童年的回報?

被問到是否認為自己是神童,張炘煬在訪問中沉思一會說不是。他取得博士學位後在寧夏師範學院當外聘教師,2021年8月辭職,目前與朋友合伙接項目賺錢,沒有穩定收入,現在銀行卡只餘數千元。他的住處是父母出資租的,承租後由父母打掃乾淨才入住,每兩三個月父母就會主動給他一萬元。主持問他為何不找一份好工作賺取穩定收入﹖他說:「那還不如我現在呢。給人家打工你還想財富自由,開甚麼玩笑呢﹖我現在至少不用看別人臉色,時代變了,現在就沒有人會餓死,混吃等死反而能幸福一輩子。你要是瞎創業、瞎折騰,那才容易把自己折騰沒了。」對於靠父母供養,張炘煬表現得理所當然,「如果我真的需要甚麼的話,給我爸打個電話就好了,他們還欠著的一套北京的房子,到現在也該值1000多萬了。從這個角度講,只要是1000萬以內,我完全有這個額度。」如果父母不願意再資助他的生活呢﹖他立刻反駁:「不願意又怎樣﹖不願意也得願意。」

老實說,對於張炘煬如此心安理得地啃老,筆者並不反感,反而很同情他的遭遇。他自孩提起被父母用理想綁架,現在只是以相同的方式作回報,何錯之有﹖張會祥為了追逐神童的光環,令兒子越級學習失去了與同齡人相處的機會﹐錯過了童年的幼稚的歡樂和青春期青澀的愛情,活到28歲仍活在父母的陰影下。

每當談及天才殞落的話題,人們不禁會聯想到宋代王安石的《傷仲永》,通過記述一個叫做方仲永的金谿人天資聰慧,卻因父母短視近利,白白浪費了他的天賦,最終「泯然眾人矣」的故事。誠然,每個「仲永」背後可能都有一對不願放手的父母。既然張炘煬按父母所安排成長,卻長不成父母期望的樣子,始作俑者理應為這個價值觀扭曲的青年人負上全責。

「混吃等死反而能幸福一輩子」是中國青年心聲? 

撇開張炘煬特殊的學習經歷,觀乎他現在的生活態度,其實是現今中國青年其中一種主流看法:低物慾、低消費、躺平抗內卷。訪問中,在上海生活的張自言無業、無房、無貸一身輕,對於現在的生活感到滿足,平日很少到市區玩樂,最多是到圖書館,平日愛食素少食肉,網購食品過期照食無誤,反正他沒有甚麼慾望。

青年人不是都談理想的嗎﹖張說,以前有理想,但那時的理想是甚麼,連他都忘記了;現在,他只想問一句,理想這玩意多少錢一斤﹖張炘煬的訪問播出後,不少內地網民留言指他不愧為天才,看透世事,超前部署,甚至奉他那句「混吃等死反而能幸福一輩子」 為至理名言。

中國這一代青年人,特別在城市成長的,物質生活比上一代優裕,加上一孩政策下家庭資源集中培育,眾星拱月地長大。然而,當他們步入社會,遇上經濟不景,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愈來愈少,多少青年辛苦工作所得比讀書時的零用錢還要少,更多的是畢業之後一直找不到工作。要知道,現在中國青年失業率已經高到連中國政府也不敢公布的地步,最後一次公布的數字已超過兩成。

你能說張炘煬不努力嗎﹖但他還是遇到挫折,這就是人生。但為何他與成千上萬的中國青年一同選擇躺平﹖除了生活艱難外,更大的原因或許是他們連選擇人生路向的自由也沒有,家庭中被長輩的期許壓得喘不過氣來;國家的層面,在計劃經濟、舉國體制下,公民的個人利益與志向有誰關心?

作者》余知宜  在香港從事傳媒工作二十多年,走訪社會各界,目前在台,不忘記者初心。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以現金獎招生 是誰責任?
華為vs.蘋果 從比肩到遙遙領先?
劉水:收教所日記——別拋棄絕望(八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