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潮濕可減緩病毒傳播?

高溫潮濕可減緩病毒傳播?
高溫潮濕可減緩病毒傳播?

【特約記者謝維倩編譯】新冠病毒迅速蔓延全球,科學研究表明,儘管任何地方都擋不住新冠病毒的散播,但病毒似乎嫌貧愛富,在北溫帶地區(中國、歐洲和美國)疫情特別嚴重。空氣比較乾燥,且溫度在攝氏5至11度時,人與人之間新冠病毒可以最有效地傳播。

春天的到來歷來是人們沈浸喜悅的日子。但今年為了減緩新冠病毒的傳播而實行的封鎖隔離措施,使人們喪失了以往的興致。百年一遇的大流行病讓人措手不及,科學家認為如果新冠肺炎(COVID-19,即2019冠狀病毒病)遵循其他呼吸道感染的季節性模式,未來幾個月將有助於抑制病毒。

研究似乎表明,新冠病毒會像已傳播多年的基因表親們一樣,呈現明顯的季節性,其在熱帶地區會比在溫帶地區更難立足。美國馬里蘭大學病毒學副教授表示,病毒在溫暖的氣候下似乎更難傳播,目前全球已有近40萬人受到感染。

來自北京的科學家們研究了新冠病毒在中國100個城市的傳播情況,結論是:高溫和相對較高的濕度顯著減少了COVID-19的傳播。這與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研究似乎一致,中國的研究人員也預測,隨著夏季到來,病毒傳播將下降。

目前受COVID-19影響最嚴重的地區都位於赤道以北的北緯30度至50度之間,覆蓋了中國和美國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南歐。但馬里蘭大學研究小組預測,未來幾周這些地區隨著天氣轉熱,病毒傳播向北移動逐漸增強,覆蓋北歐和加拿大,到了夏季整個北半球的傳播速度放緩,而在赤道以南的地區將會加劇。

瑞士和瑞典的科學家們發出了告誡,他們將其他冠狀病毒爆發的季節性數據輸入當前這場大流行病的模型中。得出結論:春季和夏季的到來可能使人以為病毒已被成功遏制,但到了今年冬季,感染將再次捲土重來。

這形成與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相似的流行病曲線,根據計算,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在那次大流行期間被感染,全世界至少有5000萬人死亡。呼吸道病毒呈季節性表現的原因還不明朗,但科學家指出,病毒在正常體溫攝氏37度左右的人體內繁殖,但在更低的溫度和濕度下,它們能更好地在周遭存活和傳播。

生活在溫帶地區的人們在天氣較冷時待在室內的時間較長,同時在冬季,人體免疫力較低,部分原因是日照不足(陽光幫助合成維生素D)。

儘管病毒在溫度與濕度較高的地區,傳染性小幅減弱,但認為這個因素足以減緩疫情蔓延,因而產生很大效果是不合理的。COVID-19是新的病毒,因此科學家還在探索階段,病毒在進化的過程中是否會產生變異,目前很難下結論。 存在已久的病毒只有在條件最為有利時,也就是冬季才能在人群中傳播。

COVID-19對高溫和高濕敏感,對於那些衛生系統最無力應對嚴重疫情的國家(例如非洲國家)而言是個好消息,人口結構年輕,以及他們更多時間耗費在戶外的生活方式,也是有利因素。這場大流行病對非洲的影響不會像歐洲和北美那麼嚴重。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