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夫》世界職業巡迴賽系列報導2-European Tour歐巡賽

高爾夫》世界職業巡迴賽系列報導2-European Tour歐巡賽

【羅開新聞中心 Minsey Weng文】介紹完選手眼中的高爾夫大聯盟—美巡賽(PGA Tour)後,緊接登場的是歐巡賽,世界排名系統的基本分同為二十四分,不過如果是那些和其他層級較低的巡迴賽共站,還得在扣一點分數,例如歐、亞巡賽共同認可的賽事,一般冠軍只能拿到十九分(依陣容深度加分)。

歐巡賽的執行機構全名為歐洲職業高爾夫巡迴賽(PGA European Tour),總部設在每年主辦旗艦大賽-BWM PGA Championship(歐洲PGA錦標賽)的Wentworth Club(溫德渥斯俱樂部),旗下另外也運作五十歲以上的長春歐巡賽和次級挑戰賽(Challenge Tour),就像美巡賽的冠巡賽和威巡賽(Web.com Tour)。

眾所周知,高爾夫起源於蘇格蘭,並在1960年由英國公開賽揭開了靠打球為生的職業選手史序幕,接下來在歐洲各地陸續出現許多國家公開賽。儘管如此,那時候的高爾夫選手很難單靠打球為生,不過一群英國人在1901年成立了英國職業高爾夫協會(The Professional Golfers’ Association),這也就是後來創造歐巡賽的組織。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電視的出現,職業比賽愈來愈多了,美巡賽甚至在上個世紀的二零代末期就已經成型了。相較之下,歐洲雖然有不少古老的國家公開賽,但遲至1960年代才有巡迴賽的雛型。

1972年,歐洲職業高爾夫巡迴賽在英國職業高協的推動下誕生,不過球季只有六個月(四至十月),共進行二十場比賽,其中光是英國(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就有十二場,一場在愛爾蘭,另外七場分別為荷蘭、德國、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和瑞士公開賽,以及馬德里公開賽。

歐巡賽在1982年首度增加了非歐洲地區的比賽,位於北非的Tunisian Open(突尼西亞公開賽)留名青史,那一年安排了二十七場比賽,球季延伸至十一月份。1984年,歐巡賽脫離英國職業高協,就像1968年美巡賽與美國職業高協分家一樣,從此成為由巡迴賽選手導向,單獨運作比賽的巡迴賽組織。

由於歐洲冬天無法打球,歐巡賽開始對外發展,其勢力在1989年進入亞巡賽,進行首屆Dubai Desert Classic(杜拜沙漠菁英賽),也讓球季提前在二月開打。三年後,Johnnie Walker Classic(約翰走路菁英賽)在泰國曼谷開打,歐巡賽大腳邁向世界各地,包括曾經主辦約翰走路錦標賽和BMW Asian Open(亞洲公開賽)的台灣。

1995年無疑是歐巡賽發展史的關鍵年,藉由和其他巡迴賽共站的策略,迅速擴大在美洲之外的影響力,首先是認證了南巡賽的South African PGA Championship(南非PGA錦標賽),接著是1996年的PGA Tour of Australasia(澳洲PGA錦標賽),再來是1999年亞巡賽的Benson and Hedges Malaysian Open presented by Carlsberg(馬來西亞公開賽)。

當然,歐巡賽的共站對象也包括「敵對」的美巡賽,1998年認證了名人賽、美國公開賽和PGA錦標賽,隔年隨著WGC系列賽的開打,每年至少有八場歐、美巡賽共站行程,雖然打開了歐巡賽選手前進美巡賽的方便之門,不過也讓不曾參加歐巡賽的Tiger Woods(老虎•伍茲)累積了四十勝紀錄,僅次於五十二勝的Seve Ballesteros(塞維•巴勒斯特羅)和四十二勝的Bernhard Langer(伯納德•藍格)。

儘管歐巡賽面臨頂尖選手出走的危機,但共站豐富了每年的行程表,預計2016-17年球季將進行四十六場比賽,幾乎週週有比賽,其中世界排名二十四分起跳的純歐巡賽的獎金規模從一百萬歐元到最高的八百萬美元不等。

在這樣的情況下,選手的獎金收入自然跟著增加,像1998年Colin Montgomerie(柯林•蒙哥馬利)贏得獎金王時只有1,822,880歐元,隔年Lee Westwood(李•威斯伍德)成長至3,125,147歐元,Rory McIlroy(羅瑞•麥克羅伊)更在2012和2014年兩度突破五百萬歐元的關卡,統計至今共有十位選手生涯獎金超過二千一百萬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