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宣演唱會台上手脫臼!保健4重點小心肩關節提前退化


【蔡經謙報導】26歲歌手高爾宣11月舉辦演唱會,大展歌喉贏得滿堂彩。時隔一個月後,突然PO出影片,透露自己唱歌時在舞台上揮手竟揮到肩膀脫臼,他甚至自己施力把脫臼的部位推回,令粉絲擔憂不已。

高爾宣於IG分享演唱會當天的現場影片,只見他原本開心地和嘉賓婁峻碩一起合唱,並想揮手帶動現場氣氛,不料才揮幾下卻突然露出痛苦神情、彎下腰來,當下顯得有些驚慌。接著就扶住肩膀,在台上自行施力推回脫臼的手繼續表演。不少當天在場的粉絲留言回應,「以為當時在搞笑、做效果」,高爾軒則回覆:「我是慣性脫臼,所以身體擺正韌帶就會回去了,沒什麼後遺症,當下會痛而已,沒事。」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高爾宣 Osn 1997(@osn.osn)分享的貼文

肩膀是最容易脫臼的關節!為何會「習慣性脫臼」?

知昕物理治療所分析,肩膀是人體「最不穩定」的關節,這個特色讓人類的手臂活動的角度、範圍更大,也相較其他關節來說更容易脫臼。物理治療師張富詠(三個字SunGuts)曾拍片分析,可以讓肩膀在如此低穩定度、高活動度又不會隨便脫臼的關鍵,就在於肩關節周圍的韌帶,這些韌帶統稱「關節囊」。

關節囊會緊密包裹肩關節,有如防護罩般使肩膀與手臂骨頭不分離。若不慎因外力過度刺激(如跌倒、車禍、運動),使肩關節囊撕裂、破了洞、骨頭掉出來,即是使肩膀脫臼。

此時除了疼痛外,可能會出現「肩關節變平」、「肩關節凹陷」、「手臂舉不起來,像懸吊在肩膀旁」等症狀。維力骨科診所建議,一旦脫臼,「切勿自行或由他人將脫臼關節推回」,應立即以較不痛的姿勢固定傷處,並盡速冰敷、就醫治療。

維力骨科診所院長高逢駿則曾受媒體訪問指出,最常出現肩膀脫臼問題的患者是20多歲、60多歲民眾,兩者常見成因略有不同,因此不論年齡為何,一旦脫臼應盡速交由醫師評估:

  • 20多歲:外力撞擊或運動傷害。

  • 60多歲:常因旋轉肌腱破裂使關節不穩定,更容易因輕微撞擊而脫臼。

輕微脫臼別放著不管!肩關節越來越不穩定,恐導致習慣性脫臼

肩膀脫臼嚴重患者需要開刀固定,然而輕微脫臼患者往往會忽略脫臼的嚴重性,患者在休息、傷口復原、肩膀能活動後,自然會覺得肩膀已完全恢復,實際上這是錯誤想法。

「三個字SunGuts」解釋,即便肩膀看似已無大礙,但受損的關節囊修復需要一段時間,此時容易再經歷多次脫臼,使關節囊反覆受傷,讓關節囊遲遲無法癒合,甚至越破越大洞,就可能讓肩關節變得非常不穩定,造成「習慣性脫臼」。

習慣性脫臼不痛也要看醫生!醫:需密切留意4事項

可別以為習慣性脫臼不怎麼痛(甚至不會痛),自己「喬一喬」把脫臼的手臂推回肩關節就沒事。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骨科主治醫師洪志凱曾撰文進一步解釋,習慣性脫臼可能會擴大受傷組織,使關節囊的受傷範圍變得更大,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肩胛骨、肱骨骨頭缺陷、軟骨磨損,惡化關節穩定度,大幅增加治療難度,也可能另肩關節提前退化、功能喪失。

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嚴可倫於臉書專頁提醒,習慣性脫臼患者需要密切留意4件事:

  1. 就醫不要拖:雖然很多人已習慣自己把關節「喬回去」,但仍建議就醫評估關節是否受損,並制定專屬治療計劃。

  2. 遵循醫囑:遵循治療計劃,包括物理治療、運動強化、開刀治療等。

  3. 平時保護關節:使用護肩等護具,並避免過度使用關節(如激烈運動),以減少再次脫臼風險。

  4. 持續追蹤:確保療程有效,並監測關節健康狀況。若再次脫臼,應立即咨詢醫師,避免進一步傷害。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高爾宣演唱會台上手脫臼!保健4重點小心肩關節提前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