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大「變廢為寶」 15件街道家具進駐駁二

高科大和設計師變廢為寶,回收品製作街道家具。(圖:林憲源攝)
高科大和設計師變廢為寶,回收品製作街道家具。(圖:林憲源攝)

高雄科技大學文創系和高雄在地知名設計品牌「廢物救星」合作,為「駁二」設計「街道家具」,這項實驗所用的材料全都回收自工廠的棧板、塑膠箱、網球等等,藉由這項展覽傳達「永續循環」理念。這批「街道家具」15件,12月20日起在「駁二」供遊客使用。(林憲源報導)

這項計畫是由文化部補助,由高雄科技大學執行「設計驅動公共空間創新改造計畫,以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大義倉庫群街道傢俱設置規劃為例」。負責指導的高科大文化創意產業系陳育民助理教授隊邀請高雄在地知名設計品牌「廢物救星」負責人楊大廣一起執行。

楊大廣在臉書上以「廢物救星」廣為人知,他以環境永續為理念,利用別人眼中的廢材設計出實用美觀的各項作品。在他的工作室裡,分類擺放各項回收品:來自工廠的木棧板、路邊撿來的木箱、建築工地拆掉的木板門和浴缸、賣場丟棄的購物推車等等,全部的材料都是回收品,零花費。

高科大的這項街道家具計畫由楊大廣設計15件桌子椅子掛衣架,他用回收的木棧板、購物車、折疊桌腳架、塑膠籃、還有網球等等組成。12月20日起這批街道家具將擺放在駁二讓遊客使用。楊大廣說,逛駁二的遊客也需要歇腳,也可能需要用到桌子,或是掛包包衣物的需求,這批街道家具裝有輪子可以移動,歡迎遊客體驗,不要推回家就好。

15件回收原料製作街道家具,在駁二提供遊客體驗。(圖:林憲源攝)
15件回收原料製作街道家具,在駁二提供遊客體驗。(圖:林憲源攝)

楊大廣說,許多家具商品衡量美觀衡量製作成本,家具一出現部份毀損,經常不是維修零件,而是整件丟棄換新,許多資源也因此浪費。高科大的這項計畫,透過翻轉設計與創新思考,顛覆了人們對傢俱的視覺慣性。藉由技術工法,製作出舒適、趣味、耐用的傢俱。此外,計畫更落實設計導入校園的擴張效益,由計畫團隊與楊大廣一同踏入教室,以美感教育推廣講座帶領同學們透過手中的廢材進行思考,讓學子們天馬行空的創意點子與廢物救星的專業技術碰撞出一個又一個令人驚豔之火花!設計師楊大廣表示,回收品製作街頭家具,因為回收品規格各異,經常都是個製,這項計畫希望在個製化中摸索出「規格化」,這樣才可能為大量回收的工業廢料找到其他用途。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由「蓬萊」、「大勇」、「大義」三個主要倉庫群構成。2006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接手至今,將園區定位為當代藝術與常民美學雙軌併行。其中大義倉庫群進駐多樣化藝文品牌,將空間轉變為文創設計、生活藝術、當代藝術、獨立音樂、公共藝術等展演場域。搭配假日的文創市集,坐擁遼闊的港灣第一排景觀優勢,可謂高雄藝術與觀光首選場域之一。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為南台灣指標性科技大學,本計畫主持人文創系陳育民老師兼具多年學術教育與與設計實務專業,運用設計思考在大義倉庫群既有人行友善空間中,規劃互動性及可及性的街道家具,讓旅客可相約此處或歇息,進而活絡空間,進而增進場域中更多交流連結的機會。

計畫邀請環境藝術家廢物救星前進高雄駁二特區,賦予廢棄物重生的可能,製作專屬於駁二耐磨損、安全可靠且獨一無二的街道傢俱。廢物救星主理人楊大廣以翻轉家具限制為理念,賦予廢棄物新生命,將其打造為化腐朽為神奇的再製設計!楊大廣認為再次利用這些廢棄物不只環保,也具有文化上的意義,因為這些材料就是高雄本地所生產,也最適用於台灣的環境,透果拆解回收再次被使用,再次進入循環經濟的模式中。

街道家具12月20日起於駁二藝術特區園區內,開放給民眾休憩使用。無論過去或現在,駁二都是高雄不可缺少的場域;重新被賦予生命的街道家具,一如同高雄港船渠內因注入藝術文化而重獲新生的駁二藝術特區。讓在此地的人們得以與藝文及世界接軌,開啟新世代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