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最好的安排/魯先聖

魯先聖

又是一年高考了,經過了40多年,這依然是一個牽動著全社會的大事。

對於一個過來人來說,我想告訴考生和家長們的是,不要把分數看得太重,不要把什麼211和985當做是孩子人生未來唯一的通行證。其實,高考僅僅是一個門檻,甚至,你考的不好,上的學校不好,卻是你人生最好的安排。

我是1982年參加高考,那個年代,升學率很低,我就讀的山東省嘉祥縣二中,是個農村中學,每年五個畢業班,能升學的也就十幾個人。

因為是農村中學,我們初中都沒有學過外語,到高中了,學校臨時抱佛腳,一個在縣師範培訓了三個月的老師,來當我們的外語老師。我是覺得,他連課本也看不懂,我們就可想而知了。

可是,我們參加高考那一年,外語卻占70%的分率,也就是100分的題,算70分。我們去縣城的一中參加考試,我記憶猶新的是,我的座位在第一排,考前幾科的時候,兩個監考老師看我答題很好,悄悄地說,這個學生能考個好學校。可是到了最後一門課,考外語,我傻眼了,啥也不會,只是胡亂填第一部分的填空題,填完就啥也不做了。兩個監考老師說,農村的孩子,可惜了,吃大虧了。

果然,當高考分數出來,我的語文是119分,滿分是120分。歷史和地理是滿分。可是,外語是4分。這一門外語,把我的總分徹底拉下來了。由於其他各科分數都高,雖然外語拉分了,但是我依然考上了大學,讀了自己一心想上的中文系。我當時想,哪個學校不重要,只要能讀中文系,就一樣。

到了上了大學之後,我才發現,同班同學當中,那些城市裏長大的同學,那一年外語都考了五六十分。我的老師說,我如果再有三十分,就能上北大了。

可是,我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對文學的追求。在大學裏,依然刻苦學習,第一年就參加徵文,而且獲獎了。

2000年的冬天,北京大學文學院邀請我到北大講座,我欣然接受了邀請。當我站在北大的講壇上時,我開篇說,我讀中學時,我的成績始終是全校第一名,我的夢想是能考上北京大學的中文系,成為北大的學生。我因為是農村的學生,外語拉分,沒有夠北大的分數線。但是,我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在我37歲的年齡,卻以著名作家的身份,接受北大的邀請,站在北大的講壇,給北大的學生講課!

四十年來,我先在故鄉的政府機關工作,後來到新聞媒體從事記者工作,再後來成為作家和書畫家,當年的學歷身份,與我漸行漸遠,學歷的影子,早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我先後公開出版了53部文學專著,獲得了全國孫犁散文獎,冰心散文圖書獎,魯迅雜文獎,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成為山東的省級高層次領軍人才,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繪畫書法比賽評委,有接近50篇散文作品,被選進大中小學教科書和中考高考試題。這些成績,都與畢業於哪所高校無關。

我常常想,如果當年我真的考上了北大或別的名校,我的人生,也未必像我今天這樣實現夢想。我始終認為,一個人的成就,只取決於你的一生是否一直在努力,是否選擇對了方向,是否你一直朝著一個方向走。

當然,考上好的大學,也許當你畢業進入社會的時候,會有一個好的機會,但是,那一定不是你事業成功的必要因素。事業的成功,只取決於你的奮鬥和不懈努力。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你會為今天的你,而欣慰,而驕傲,而慶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