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醫舉辦COVID-19和肝炎學術研討會 推動醫學發展與創新思維

COVID-19疫情逐漸解封的現今,對於傳染病的發展與思維,仍有值得探討的空間,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七日舉辦六十六週年院慶系列學術研討會,主題為「COVID-19和肝炎學術研討會」,特別聚焦在COVID-19與肝炎等傳染性疾病的議題;會中邀請了多位國內外知名的學者和專家,就COVID-19和肝炎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和分享,該研討會也進行高醫體系醫院的網路直播,吸引了校園師生及同仁的踴躍參與。(見圖)

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鍾飲文院長表示,作為一所致力於醫療照護和醫學研究的大學醫院,高醫一直以來都在積極投入對各種疾病的探索和研究,在過去三年多的時間裡,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對全人類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高醫全體同仁們也在這場抗疫戰役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不斷地努力探索病毒特性、參與疫苗與治療相關的研究、提供臨床採檢、檢驗,照護與治療病人,為我國疫情防治貢獻自己的力量。另外,肝炎也是一種很常見的傳染病,根據統計,全球有超過三億人感染病毒性肝炎,其中每年約有一百萬人因肝硬化和肝癌等併發症而死亡,因此,對肝炎的預防和治療也是我們一直以來關注的焦點之一。這次特別舉辦這一場學術研討會,透過優秀的學者專家演講、充分交流和深入探討,希望帶給與會者更多新的思維和啟發,共同推動醫學的進展,為國民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

高市府衛生局黃志中局長指出,隨著社會的進步、環境衛生的改善及衛生教育的普及,感染性疾病對人類的危害已大幅降低,而面對各種傳染病潛在的新威脅,我國自中央至地方各項防疫制度皆不斷精益求精,適時配合修正防疫制度,減少資訊落差與數位落差的影響,建構完善傳染病防治,關照弱勢及偏遠地區族群的照護需求,建立高效能的防疫應變措施、精進疫病預防控制專業、完備新興傳染病因應準備,且持續監視疫情演變趨勢、國內防疫及醫療量能等,以保障國人健康,落實照顧與保護人民責任。

高醫肝膽胰內科主任黃釧峰教授以「新冠病毒感染與肝病之關聯性」為題演講,根據國外及高醫附院本身之研究顯示,重度慢性肝病、肝癌患者以及肝移植後病患對於疫苗的反應較差,因此建議至少接種三劑疫苗;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在肝硬化患者,尤其是肝臟失代償情形下,病程相對較為嚴重,另外,若慢性肝病的病因為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炎,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後,亦較可能演變為重症,該項研究報告對於慢性肝病照護提供重要提醒。

高雄醫學大學余明隆講座教授演講「慢性肝炎與肝癌關聯性」,B型肝炎病毒和C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導致致命的肝癌,藉由持續抑制或消除病毒複製可以降低肝癌的發生率和肝臟相關死亡率,然而,即使在病毒抑制或清除後,肝癌的風險仍然存在,如已知先前存在的肝硬化、年齡和表觀遺傳變化等因素會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雖然藉由B型肝炎疫苗接種和有效的抗病毒治療在減少肝癌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在病毒感染者中預防肝癌發生仍面臨挑戰,需要持續的研究來進一步減輕慢性病毒性肝炎感染者的肝癌負擔,包括監測、風險分層和針對高危險人群的介入措施。

來自南韓天主教大學現任韓國肝臟研究學會會長的Bae教授,針對韓國目前對於慢性肝炎及肝癌的處置現況進行演講,肝細胞癌是韓國第七大常見癌症,也是癌症相關死亡的第四大原因,慢性B型和C型肝炎是韓國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約佔肝硬化和肝細胞癌的80-85%;在韓國肝臟研究協會和政府的合作下,肝癌的篩檢、診斷和治療有很大進展,自一九九○年底以來,慢性B型肝炎抗病毒藥物的保險給付不斷發展,最近,根據更新的國際和國家指引,即使是代償性肝硬化患者也被納入國家保險給付,血清中可檢測到B型肝炎病毒的肝硬化患者都需要進行抗病毒治療,如果肝切片與肝指數符合條件,非肝硬化患者也可以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二○一五年開始保險給付C型肝炎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DAA),目前已有最新的全基因型治療藥物,二○二二年五月起,可核准或保險給付最新免疫檢查點抑製劑,並更進一步給付合併藥物來治療未曾接受全身治療且無肝功能代償的不可切除的肝癌。

國立台灣大學謝思民教授則彙整了各國新冠病毒疫苗使用研究的最新數據,包括第三劑至第五劑疫苗追加劑的作用原理,病毒變異株對疫苗中和能力下降的影響等重要資訊;而除了購買的新冠病毒疫苗外,由於考量到國際疫苗可能的供應短缺,台灣曾制定了開發和製造蛋白質疫苗的計劃,以應對大流行的威脅。謝教授介紹並且更新了我國蛋白疫苗(MVC-COV1901),來自I期、II期、免疫橋接III期和安慰劑對照III期試驗,以及第三劑給藥的臨床試驗結果。

來自泰國Mahidol大學的Arunee Thitithanyanont教授,則特別介紹了現代化、智能化的臨床病毒學實驗室,在新興傳染病疫情期間能夠發揮的角色,以及實驗室安全管理上應該留意與精進的事項,帶給與會者在醫院和實驗室管理上莫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