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醫藥學系年刊「坩堝」發行半世紀不間斷

擔任「坩堝」年刊指導老師的吳信昇與溫燕霞兩位藥學系教授。(記者許正雄攝)
擔任「坩堝」年刊指導老師的吳信昇與溫燕霞兩位藥學系教授。(記者許正雄攝)

記者許正雄/高雄報導

高雄學醫大學藥學系民國五十三年創刊的「坩堝」,以每年定期出刊一至二期,已跨越半個世紀不曾間斷,更從原來的校友之間的聯繫與學術分享,走出社團以公益服務的性質深入民間偏鄉,協助政府宣導用藥的常識及反毒,近年來更是年年榮獲教育部頒給全國大專院校學生社團特優獎的殊榮。

「坩堝」是高醫藥學系刊物的名稱,它是一種藥物分析上常用的器皿,它具有相當高度的耐受性,以此作為刊物名稱,也代表著高醫藥學系人,成為精神指標,在不論如何艱苦的環境或優越的地位,都不會遺忘昔日的宏志,更希望能以「坩堝」融合若干顆的高醫藥學系人的心,在瞬息萬變的未來中,不斷挺進。

今年將邁入出版第六十五期的「坩堝」年刊,擔任指導老師的吳信昇、溫燕霞兩位藥學系教授,恰巧是一對夫妻檔,兩人從第卅七期接任至今,廿八年來已出版了廿八期,對「坩堝」這本刊物付出最多的心力,巧的是他們今年都將屆滿六十五歲而打算退休,開啟另一階段的人生。

溫燕霞說,這本年刊主要的編輯採訪工作多是藥學系「坩堝社」的社團幹部,因異動大,人員培訓也不易,尤其早期著重在畢業校友間聯繫,是校友間的一座橋樑,以及學術上成果的分享,提供藥學上的最新資訊,在藥學系上可說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校友們都有共同的目標與理想,讓這刊物仍在困難的環境中不曾中斷過,繼續成長茁壯。

也一直擔任指導老師的吳信昇教授說,高醫在民國四十六年設藥學系,至今已有超過六千多位的畢業校友,後來也成立了財團法人高醫藥學文教基金會,以協助「坩堝」刊物的運作,後來更改為服務性的公益性社團,走入民間社區,就像醫學系、牙醫系,都有服務團隊一樣,藥學系則是配合早期行政院轄下「藥政處」,執行「小六計畫」,由藥學系學生團隊到國小宣導一些用藥的常識,如何正確用藥,也成為刊物報導的內容之一。

吳信昇教授表示,要經營一本刊物就不容易,尤其藥學系這本學術內容為主的「坩堝」,能夠持續出版至今真得很不容易,因為它是凝聚高醫藥學系族群的力量,推動藥學人專業形象的最大力量,有如在枯竭的大地上的甘霖,生命之泉,雖然夫妻兩人今年可能最後一次參與出版,但相信它仍會是一直他們隨身的最好伙伴,會一直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