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中山堂劇場開台 帶你找尋《枕邊弦》的秘密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高雄中山堂劇場《歌仔戲內台大捙拚》好戲再一波,明華園黃字戲劇團《枕邊弦》18、19日登場,這齣新編好戲由鬼才編導陳勝國操刀,翁妙嬅、吳奕萱、孫詩雯等人主演,老戲骨演員帶領新世代飆戲,故事充滿層次感,敘事節奏明快,搭配現代舞美與聲光,以電影手法融入舞台歌仔戲,迎接新生代觀眾。

明華園黃字團團長陳子揚表示,《枕邊弦》由明華園首席編導陳勝國執筆,結合明華園「黃字」、「天字」兄弟兩子團陣容,黃字團當家小生翁妙嬅、天字團小天王吳奕萱雙帥攜手,天字團當家小旦孫詩雯擔綱女主角,另有陳進興、陳靖瑋、陳子懿、郭佳綾助陣。

其中,翁妙嬅高中即加入明華園習藝,從龍套基層學起,包括花旦、青衣、武生到小生都難不倒她,22歲即挑樑擔任「黃字團」當家小生,她扮相俊美、允文允武,雖然體型嬌小,但站上舞台便氣勢驚人,從廟會野台到室內劇場,翁妙嬅舞台表現亮眼,總能吸引目光。

高雄中山堂劇場表示,明華園家族「黃字團」1999年正式成軍,最初由第二代陳勝國創立,結合第二、第三、第四代成員,同時注入優秀新血,現由第三代陳子陽(陳勝國長子)接手劇團營運管理,朝表演與傳承之路前進。「黃字團」的戲劇特色在於以戲帶人、以「變」挑戰傳統戲曲的極限,常以母雞帶小雞方式,讓老戲骨的資深演員帶著新生代演員登台,達到薪火相傳。

中山堂劇場指出,早期歌仔戲演出,常伴隨舞蹈與歌唱,主要特色是「以歌帶劇」,擅長編導的陳勝國最初創立「黃字團」時,未將重點放在「歌」而是著重「劇」,他運用電影公司擔任場記的經驗,把電影創新手法融入歌仔戲演出形式,作品常有劇中間不落幕的呈現,演員在舞台如同電影分割畫面,一氣呵成演出,使得劇情節奏緊湊,精彩且豐富,加上扎實的劇本故事結構、完整口白與唱詞,把原本曇花一現的「秀」,轉換成劇場藝術,提昇歌仔戲的學術與藝術地位。

《枕邊弦》故事講述南北朝時期,南宋四皇子「劉休玄」因擁有「投石問水」和「擊頦」這兩項神秘的力量,引得太子好奇,太子為了測試「擊頦」的能力,拿石頭重擊「劉休玄」臉頰,導致「劉休玄」臉頰腫脹牙齒疼痛,太醫告知「劉休玄」宮中古冊有記載,牙齒痛可讓出嫁新娘摸臉頰,即可緩解疼痛的症狀,因此太監們急匆匆地帶著「劉休玄」出宮,恰巧遇上準備嫁至馬槽城的「官莫負」,「官莫負」答應幫忙劉休玄,在解除「劉休玄」的牙疼後匆匆離去。

北魏太武帝「拓拔燾」不惜隱藏身份,以百鎰黃金為謝禮,請求劉休玄找尋失蹤皇妹「拓拔綠弦」,然而劉休玄「投石問水」的結果,竟浮現出神秘女子「官莫負」身影,此前與「官莫負」偶遇過的「劉休玄」為尋找兩名女子的關聯,以「訪賢訪學」的名義到馬槽城找尋答案。

劉休玄在途中遇上女扮男裝的「官莫負」,並與「官莫負」結伴同行前往馬槽城,沿途兩人的情誼愈來愈深,後許諾終身,不料北魏及南宋卻使計陷害「官莫負」,令其被柔然人殺害,使得最終「劉休玄」萬念俱灰,離宮出家。

高雄市左營區「左營海軍中山堂」1950年開幕,原是海軍集會場所,後改為電影院,也是劇團及康樂隊勞軍藝文空間;1960年代開放一般民眾觀賞電影,成為左營居民休閒場域,2009年年底吹熄燈號,2013年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登錄為高雄市歷史建築,經過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多年整建,2024年4月重新啟用,華麗轉身蛻變為「中山堂劇場」,扮演南臺灣欣賞戲曲場所,這棟建物更乘載70年歷史記憶。

高雄中山堂劇場表示,開幕首檔《歌仔戲內台大捙拚》邀集全臺灣從南到北16個歌仔戲團大匯演,每週六、週日下午輪番上陣,從4月13日接力演出到8月25日,總計演出32場,喜歡歌仔戲的觀眾可一飽眼福眾、看個過癮。

明華園黃字戲劇團《枕邊弦》新編好戲,18、19日高雄中山堂劇場登場。(中山堂劇場提供)

《枕邊弦》演員陣容結合明華園黃字、天字兩子團,天字團小天王吳奕萱劇中飾演「拓拔燾」。(明華園天字團提供)

《枕邊弦》由鬼才編導陳勝國操刀。(明華園黃字團提供)

《枕邊弦》以電影手法融入舞台歌仔戲。(明華園黃字團提供)

1950年開幕的「左營海軍中山堂」歷經多年整修,今年4月華麗轉身為「中山堂劇場」,引進舒服座位與聲光設備。(中山堂劇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