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無力照護成果發表 高雄長庚衛武營登場

肌無力照護成果發表 高雄長庚衛武營登場
肌無力照護成果發表 高雄長庚衛武營登場

【記者王苡蘋/高雄報導】肌無力症是一種影響神經肌肉接點的自體免疫疾病,會造成病患四肢肌肉無力,甚至可能引發呼吸衰竭。目前全台患者僅5000餘人,多數醫師對此疾病的照護也缺乏經驗,再加上南部沒有肌無力症專門照護的團隊,因此以往許多南部病友都必需前往北部醫學中心尋求專業協助。

有鑑於南部肌無力症患者面臨的困境,高雄長庚神經內科部由蔡乃文醫師、陳淑芳醫師、許哲維醫師和黃至誠醫師於2019年組建「肌無力症照護團隊」,同時成立「高雄長庚肌無力症病友會」,透過定期衛教講座,積極了解病友需求及傳遞新知。2020年設立「高雄長庚肌無力症特別門診」,方便南部病友能就近獲得專業照護。

今日到場分享的38歲的C小姐原本是一位健康的家庭主婦。兩個月前開始出現偶發性的眼皮下垂及雙眼複視,這些症狀通常都在中午過後出現,有時睡個午覺起來就又恢復正常,因此並不在意。在一個半月前,C小姐發現喝水時也會回嗆從鼻孔流出,每到下午就會覺得四肢疲累無力,連打掃都有困難,甚至還會突然喘不過氣。家庭醫師建議C小姐到神經內科求診,經神經電生理檢查以及抽血檢驗後,確定C小姐罹患「重症肌無力症」。因C小姐已經有呼吸困難的情況,因此安排C小姐住院接受「雙重血漿分離術」。過程中進一步發現C小姐有不正常的胸腺組織,再會診胸腔外科醫師協助,以內視鏡手術移除病灶。術後C小姐開始接受類固醇治療,各項症狀已逐漸改善,目前已順利出院改門診追蹤。目前C小姐除偶爾眼皮下垂外,所有神經功能皆正常,也能順利執行各種家務工作。

病友孫先生分享:7歲就確診肌無力,主要症狀在眼球無法對焦和眼皮下垂,經治療都算穩定,但20多歲時因工作壓力加劇,病情也變嚴重,再由醫師調整(加重)藥物,降低症狀對孫先生生活的影響。孫先生表示自己了解疾病帶來的不方編和穩定就醫、抱持心情穩定、正向面對,因此投入擔任肌無力病友團體的志工。

病友郭先生分享說:民國97年發病,每天都像重感冒,爬樓梯都像背負重物一般,每天全身多處抽筋,走路會喘,複視症狀,確診前7-8個月看過多家眼科和相當多大醫院,一直轉到高雄長庚才確認診斷和接受正規治療,目前已經是穩定追蹤,可以維持運動、正常生活,相當感恩。

當肌無力症出現急性惡化時,病友常會感到恐懼而無法選擇合適的治療,臨床醫護人員也會因病況變化快速而焦慮。因此照護團隊設計了「決策輔助工具」以及「肌無力症危象照護流程」,協助病友了解各種急性治療的差異,也讓醫護人員能更有效率地照顧重症病友。其中,「決策輔助工具」的設計也在院區品管中心的推薦下,參加2021年中衛發展中心品質競賽並獲得銅塔獎肯定,顯示照護團隊對肌無力症急性照護品質的重視與努力。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不少病友對於疫苗注射有諸多疑問,因此照護團隊也積極向北部各家標竿醫院請益,同時彙集病友寶貴的意見,將相關資料及其他肌無力症照護議題整理,編輯成「高雄長庚肌無力症手冊」,協助病友共同勇敢面對肌無力症。未來我們也將全力整合院內相關團隊,並協助肌無力症關懷協會進行志工培訓,同時與標竿醫院及高屏澎區的友院積極交流,提升南部肌無力症的整體照護品質。

圖一:高雄長庚神經內科蔡乃文副教授、高雄長庚神經內科許哲維醫師及黃至誠醫師「肌無力照護成果」發表會說明讓病友能獲周全照護,溫馨場面。

圖二:病友孫先生、郭先生分享心路歷程,目前恢復良好。

圖三:與會人員大合照。(記者王苡蘋攝)

肌無力照護成果發表 高雄長庚衛武營登場
肌無力照護成果發表 高雄長庚衛武營登場
肌無力照護成果發表 高雄長庚衛武營登場
肌無力照護成果發表 高雄長庚衛武營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