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鮮人如何學好地球科學

中國時報【撰文蘇偉(地球科學名師)】 剛升上高一的同學們,可以明顯感受到遠超過國中時期的課業壓力排山倒海而來,不僅科目多,要學的量更是以前的好幾倍,想要面面俱到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其中,高中自然科包含了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對於大部分同學來說,物理化學的連續轟擊已用盡了大量的心力,面對地球科學又抱持著「好像不是太重要也不是太難」的感覺,也因此在高一就這樣輕易放過了。 殊不知,在整個學測自然科當中,地球科學約占30%左右,就投資報酬率來說,他其實與其他自然科目等值,再加上地球科學屬於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因此要達到較低的錯題率是相對容易的。以下老師建議各位同學,如何在高一就紮穩地科的學習基礎,在未來迎戰學測時能更游刃有餘。 自問觀念掌握度有多高 從學科內容來看,地科是研究探討地質、大氣、海洋、氣候、天文等環境的機制,課程的重點與考試方向也是圍繞在幾個領域。在這裡要給同學一個提醒:「千萬別把地科當作是背科」。近幾年來,不論是學校的段考或是大考學測,題型都走向多元活化的趨勢,純粹的背誦記憶是無法應付這樣的題型的。 舉例來說,課本裡面有一段文字:「對於地表觀測者來說,不同季節,太陽在空中的軌跡會改變。以北回歸線上的人們來說,春分時太陽直射赤道,日出在正東方……」這時同學會覺得這段文字平淡無奇,接著就選擇背誦的方式把他記憶下來。 然而就整個知識群的角度來看,裡面潛藏的考點實在太多了,他可問你:「那麼夏至時的軌跡是怎樣呢?在什麼方向升起落下?假設今天是赤道的觀察者呢?位在極圈的觀察者呢?」這樣一整串的問題,用題組題的方式出現,相信很多人會傻眼,考出來就爆炸。 總歸而言,看到這些觀念的敘述,要延伸去思考這句話是如何得出結論,他的原理是什麼?如何解釋?這樣唸書才會深刻,遇到題目才不會無所適從。 別放過任何一張圖表 我們可以說,地科有很大比例的重點是放在圖表判斷上,這部分包含了照片、地質圖、衛星影像、表格資料、統計圖、示意圖。建議同學課本上的每一張圖型都要看得懂。舉例來說,光是一張「板塊的運動模式」我們就可以有非常多的發問:這是屬於張裂類型或是擠壓力型?是陸陸碰撞還是海陸碰撞?各會造成怎樣的地形?會不會有火山?地震的類型有哪些?而這些圖形絕對是出題時最好的材料! 平日多累積課外資訊 高中地科有一個明顯的特性,牽涉到的領域包山包海,雖然不會考到非常艱深晦澀,但是相當重視學生的科普知識的涉獵,因此多方注意當下發生的相關新聞資訊或是閱讀課外讀物(像是《科學人》雜誌),有利於整體知識的提升,甚至某些題目會有跨科整合的情況,都能訓練同學統整學科的能力。 舉例來說,國研院新的海洋研究船「勵進號」、以電影「你的名字」導演命名的「新海誠小行星」、日益嚴重的霧霾問題、台灣的地震災害等等,這些主題都可以整合進同學們所學的地科知識中。 刷題是加深印象的好方法 高一同學在地科遇到挫折的主要原因,是覺得考出來的東西跟課本教的內容落差太大。事實上並不是課本沒教,而是同學對知識不熟練,以及對題目的敏感度不夠高。 這裡要提醒同學們,訓練手感是相當重要的事,因為隨著腦中對題目的資料庫越來越多,同學可以精確掌握不熟悉的概念,以及增加對於各種題型的經驗,就算遇到以前從來沒看過的考法,也能很快的隨機應變,不至於驚慌失措。 最後,老師要再三強調,地科一定要長期準備,在高一時就學好,未來複習起來才輕鬆有效率,千萬別有臨時抱佛腳的心態!祝同學高中生活能夠過得於充實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