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市與淘客 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的故事

鬼市與淘客 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的故事

《誰在收藏中國》‧漫遊者文化出版

近年來,中外媒體流傳著一句俏皮語:「北京有兩大必看的人群景觀──天安門廣場抬頭看升國旗;潘家園地攤低頭尋國寶。」此話很幽默,也很寫實。有人做過統計,潘家園一天的客流量大約有八萬人之多,節假日更是遊人如織。

提起北京潘家園,全世界只要對中國古代藝術品稍有興趣的人,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潘家園舊貨市場位於東三環潘家園橋西側,一九九五年之前,這裏已經形成了人稱「鬼市」的非法文物交易市場。那時候,每天天沒亮,一些來路不明的「鬼」就紛紛從胡同裏鑽出來,占據街道兩旁的空地,放下麻布袋或蛇皮包,從裏頭掏出些舊貨就地擺上攤兒。

幾乎與此同時,一些「古玩蟲」也匆匆趕到,他們每人帶著一只小手電筒,一個攤位一個攤位地逛,挑選自己心愛之物,直到天亮自動散場。

賣方往往會有人自發充當「哨兵」,發現有「敵情」,收拾東西就逃,同時還大吼發出警報:「城管來了!工商來了!文物局來了!稽查隊來了!」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用最敏捷的身手收拾好「鬼貨」,用百米跑的速度衝向岔道、胡同,頓時鳥獸散。年紀大的、腿腳不便跑不動者,自然就倒楣了,輕的東西被查抄,重則連人帶物都被帶走,繳完罰款再放人。雖說是「查抄」,但實際上是「沒收」,古物一經拿走,絕無發還的可能。

直到一九九五年,相關部門才在潘家園街道南邊的空地上,用帆布搭建了臨時帳棚,讓街面上的「孤魂野鬼」們退街進場,半合法半非法地將一些文物摻雜在古玩舊貨中公開買賣。再往後隨著市場發展與《文物法》的頒布,市場不斷擴大,進場人數與資金也逐年遞增。截至二○○五年,這裏占地面積達四萬八千五百平方公尺,多達三千個攤子,上萬古玩商販來自不同省市、幾十個民族。愈來愈多國家甚至把潘家園列入重要的旅遊景點,「登長城、吃烤鴨、遊故宮、逛潘家園」,已成為外國遊客到中國旅遊的重點。

今天的潘家園,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國內地古玩聚散地的龍頭,這裏每周四至周日開放四天,保守估計每天營業額超過四百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兩千萬元)。每到開放日,來自世界各地的「淘客」們晃動著不同膚色的手,在地攤上挑來揀去、討價還價,寒來暑往、樂此不疲。

潘家園舊貨市場的主要商品有五大類:字畫、陶瓷、青銅器、金銀珠寶器、竹木牙骨器等。這些打著「古玩」旗號的東西都是來自哪裏?一般說來,字畫的來路簡單一些,基本上都出自社會流傳的真品和一些職業畫匠臨摹的贗品。其他物品的來路有四條:一是由文物販子走街串鄉,到老百姓家裏收購一些祖傳或偶得之物;二是在一些古代有名的老窯址、老作坊,都有專門仿古做舊的工地,它們生產的仿古器物通過各種管道,通常可以在幾天內迅速流入國內外文物市場;三是家傳文物;四是盜墓所得。

這些真真假假的古玩商品,主要有兩類人負責流通。一類相當於批發商,道上人稱「大爺」。他們大多是一些見不得陽光的盜墓賊或文物造假者,不會在市場上公開露面。這部分人行蹤詭祕,風險性大,蹲大牢判重刑、丟身子掉腦袋的都有,但與那些直接進市場經營買賣的下線比,他們的經濟收入卻顯得偏低。

第二類人綽號「二爺」,風險最小、掙錢最多,他們是古玩市場的直接銷售者。河南人主要經營青銅器、玉器以及鈞窯、汝窯、磁州窯等北方的瓷器;安徽、江西人主要經營元明清三代的青花、釉裏紅瓷器;福建人除開賣當地土窯仿燒的景德鎮各代青花瓷之外,多經營建窯黑瓷與土龍泉瓷器。此外還有賣新疆玉和俄羅斯玉的新疆人、賣老玉的東北人、賣唐卡和銀器的西藏人、賣彩陶的甘肅人、賣唐三彩的陝西人、賣紅山玉的內蒙人,還有啥都賣的山西人。

在「二爺」中,北京本地人主要開古玩店,有些老玩家也會臨時租一個攤位,買賣自家淘汰的東西。別看這裏大多數攤主土里土氣,見到你又是點頭哈腰,又是哥呀姐呀爺呀亂叫,他們可一個個腰纏萬貫,眼珠子賊精。掏乾你的錢包不說,待你剛一轉身離去,他就會跟左右的攤主們擠眉弄眼,大講「燒包」的故事。所謂「燒包」,就是「燒錢的主子」,是文物販子們對那些眼睛拙、信心足的淘寶者的「尊稱」,北京本地人則多稱此類為「棒槌」(編按:意指外行人)。

圈內人把潘家園的淘寶隊伍戲分為「兩方面軍」──?中國軍團和「洋軍團」。「軍中」人數最多的是歐洲人,他們大多都只買一些價格低廉的文物仿品,或少數民族生活用品。看他們買東西也是一大樂趣,有的完全沒有漢語聽說能力,拿著計算器嘰裏呱啦地按出數字討價還價;有的用半生不熟的漢語喊阿拉伯數字,不管賣主叫兩千還是兩萬,他只管盯住人家兩根手指頭,然後「二十、二百」的亂喊一通。嘿,別看少了幾個零,大多數還真能買下來,買東西的人不辨真假,賣東西的有時候也便宜來便宜去,有錢賺就行。

來自國外的淘客中,購買力最強的要數韓國人與日本人。他們一進場就找到熟悉的攤位上,用與中國人一樣的笑容,甚至是操著六成以上的漢語看貨談價。可儘管如此,也逃不過那些精明攤主的眼睛,這些「黃皮老外」只要靠近攤子,他們便把一旁藏著的盒子挪出來,神祕兮兮地朝四周打量一番,然後打開盒子,低聲說:「新近到的貨,老東西,昨天別人出到幾千塊錢沒賣,特地留給你的。」為什麼要故作神祕?第一,依照《文物法》規定,一切出土文物都歸國家所有。第二,大多數文物是不能賣給外國人的。為了執行法令,北京市文物局在潘家園還專門設有文物緝查組,每天上午九、十點要在各個攤位巡視一遍,若發現違規文物,要依法查繳、沒收。可是他們的行蹤都在攤主們的掌握之中,一些貨真價實的出土文物,也不會叫他們看見。第三,這是生意人慣用的伎倆,就算盒子裏裝的是一件低仿品,他們也要如此這般地故弄玄虛一番,讓你覺得他的東西不能公開示人。

那些淘寶的韓國人和日本人,他們買的主要是瓷器,拿在手上瞇著眼遠看看、近瞧瞧,再看看底、敲敲身子,然後用不同倍數的放大鏡,對口沿和一些開片或裂紋仔細觀察,有的還用十倍以上的簡易顯微鏡貼著釉面看氣泡。看不好、拿不準,或是覺得東西有假,也不會讓賣主下不了台,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上一句「不喜歡」,把東西放下不買就行了。看準了就討價還價,他們出的價較高,因為這些人大多是些文物掮客,將淘到的中國文物走各種路子運回本國倒賣賺大錢。有報導說,韓國首爾一條古玩街,百分之八十五的文物都來自潘家園舊貨市場;在日本,一只直徑十公分的宋代福建建窯天目碗,拍賣價折合人民幣達三百多萬元(約新台幣一千五百多萬元),而在北京古玩市場上,一只同樣朝代的碗最多賣到人民幣兩、三千元(約新台幣一萬至一萬五千元)。

來自韓國骨董商朴先生,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而且精通中國歷史,至少可以算半個「中國通」。十幾年前,朴先生只是一位古代韓國瓷的收藏者,正式職業是小學教師。他告訴我,第一次來中國旅遊,他從導遊那裏打聽到潘家園一帶有文物「鬼市」。於是,他在大夥兒起床之前,悄悄讓導遊把他帶到潘家園。

「十幾年前這裏的真貨很多,哪像現在遍地的假貨。」朴先生回憶,他第一次上「鬼市」,就淘到兩套明代的韓國青瓷酒具,拿回去以後轉讓了一套給一位藏友,沒想到那個藏友給了他一大筆錢,讓他喜出望外。後來他聽說,朋友將那套酒具送拍賣行拍賣,價格翻了十幾倍。就這樣,每年寒暑假,朴先生都會來中國淘寶,後來還在首爾開了一家古玩店,所賣物品基本上都是從潘家園、大鐘寺等地購得。我問他:「你買這些文物上飛機,都沒人查你嗎?」朴先生笑著說:「我被扣過兩次貨。後來我採取『摻水』的方法,就是買一大堆假貨,中間夾帶幾件真東西,統統用現代工藝品填表報關,很輕鬆就出去了。」

「中國文物造假的水準全世界最高,就是中國海關的專家也無法準確辨別,」末了,朴先生又笑瞇瞇地補充了一句。

像朴先生這樣,經常穿梭於潘家園的中國港台及東南亞地區的骨董商很多,其實他們自己清楚,從潘家園買回去的東西,能有百分之幾是近代老貨就不錯了,可是「賺錢」是商人們永恆的邏輯,不管真貨假貨,反正帶出去以後有市場、能賺取好利潤就行。

來潘家園人數最多的,當然還是中國人。與老外相比,國內一些經驗老到的買主要狡猾多了。一件東西明明看好,硬是要裝出個看不好的樣子,挑出一大堆毛病,然後再談價。賣主為了賺錢,也只好一面數錢,嘴裏一面叨念。低價購入好貨,是潘家園的常客最津津樂道、口耳相傳的故事,儘管這些故事大多是報喜不報憂。但是,那一個個從潘家園地攤上脫穎而出的「灰姑娘」與「黑馬王子」,卻似乎是「潘家園口頭文學」中的永恆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