鮭魚都要返鄉了 還要新南向嗎

中國時報【黃琮淵】 陸美貿易爭端擴大,短打變成延長賽,讓台廠回台意願大增,或許是躲貿易戰炮火,但何嘗不是擦亮「台灣製造」招牌的機會?那因意識形態、不喜台商西進硬搞的「新南向」,也找到了最好的機會退場,是該見好就收了。 李登輝的戒急用忍、陳水扁的鎖國政策,葬送台灣產業優勢,更錯失了大陸經濟起飛的絕佳時機。於是乎,當大陸已成為「世界工廠」,兩岸投資失衡愈來愈嚴重,這讓台灣逐步陷入斷鏈窘境,迄今難以翻身。 但隨著大陸逐漸擺脫世界工廠,薪資不斷上漲、加上環保意識抬頭,導致成本大增,已是不爭事實;台商如果還有續留的理由,大概就是當地的產業聚落成形,也走不開,但如今美國一課重稅,確實是讓兩岸供應鏈受到震盪。 有企業大老說,兩岸生產成本的差距其實只剩下10%,若加重關稅成為常態,在台製造成本就可能比大陸還低。於是乎,去年底以來開始有台商回台搶地、想要鮭魚返鄉,給了根本沒在拚經濟的蔡政府一個翻身機會。 對蔡政府來說,當然可以對陸美貿易戰幸災樂禍,看到那些不聽話、堅持西進的企業,如今都被貿易戰掃到,豈不大快人心。但笑完了是該做正事,鮭魚都要返鄉了,政府當然在此時多拉他們一把,而非再度拒於門外。 問題是,如果台商明天就能返鄉,政府有沒有能耐接招?誓言解決五缺, 擦亮「台灣製造」,不是口惠,而是扎扎實實基本功,但政府又落實了多少? 至於蔡政府為了抗中,一心想要把台商引到「新南向」去,但產業聚落未成型,政府這2年來推新南向,事倍功半;政府應該意識到,當年李、扁兩朝就是意識形態當前,把台灣的競爭力由贏玩到輸,隨製造業外移,更把台灣經濟的根拔光,低薪就此成為台灣夢魘,即便馬朝急起直追,但都為時已晚,產業一走就難重建。 在陸美兩國對抗之際,台灣要做的是在夾縫中求取最大利益。講直接點,與其還在那邊新南向,不如集中資源讓台廠加速回台,把危機變轉機,讓產業能夠歸根、重新接鏈,才能夠找回失落的20年,再度點亮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