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清軍80萬打英軍2萬為什麼會輸? 慘敗全因「這制度」
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在電視劇中,我們常見到的清朝形象往往是腐朽、自大,清軍面對洋人束手無策,甚至丟盔棄甲。這是對清朝晚期的一種刻板印象,但在老照片中,我們卻發現清朝士兵的裝備並不差,擁有洋槍洋砲,尤其在洋務運動後,清軍的裝備得到了更新。清廷投入大量資源,自行製造槍砲,聘請外國軍事專家,建置北洋水師和新編陸軍。
清朝是我國第二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八旗制度是立國的根本。然而隨著西方列強不斷侵擾,八旗制度在清末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老照片中反映了清朝高層在面臨內憂外患時的改革努力,清軍裝備的現代化程度讓人難以置信。1910年大清海軍「環球航行」時還曾訪問美國紐約,是唯一一艘全員剪掉辮子的清朝軍艦。
刺激滿清推動洋務運動,籌建現代化的海軍,除了對日的甲午戰爭,最早可追朔至鴉片戰爭的慘敗,北大歷史教授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書中寫道,19世紀清朝有八旗兵大約20萬,有綠營兵大約60萬,總兵力達到80萬。80萬的兵力,在當時的世界來看,都是一支龐大的常備軍。英國的兵力是,正規軍大約有14萬,擔任內衛任務的國民軍大約有6萬,總兵力是20萬。
在鴉片戰爭初期,英國派到中國的總兵力,大約是7000人,這7000人包括了海軍和陸軍。後續英國的兵力不斷增加,到戰爭結束的時候,派到中國的遠徵軍,總數是2萬人。英軍的2萬人對清軍的80萬人,比例是1:40。按照這個數字來說,清軍可以以眾擊寡。而且清軍還是本土作戰,可以以逸待勞、充分補給。
所以清軍有兩個很大優勢,一個是總兵力的人數優勢,另一個是本土作戰的優勢。但是戰爭的結果清軍卻輸的很慘。這場戰爭的失敗,一般都被歸結為英軍船堅炮利,清軍器不如人。船堅炮利毫無疑問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是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抽調制度」。
清朝兵雖然多,但大多分散在全國各地,扮演警察的角色,用來防範自己的百姓。理想的狀況是,假如發生戰爭或動亂的時候,部隊裡頭強健的士兵列入抽調名單,中等以下的士兵留下維穩。
但問題是打贏了功名在前線指揮官身上,各地主官在選人出征的時候,自然希望自己的手下是一支好部隊,因此派出去的人,自然就會是部隊裡頭有問題的、毛病多的士兵,這樣臨時組織起來的雜牌軍,自然無法對抗訓練精良的英軍,更何況調動兵馬曠日廢時,根本無法應付突發狀況。
再加上清朝末年滿漢民族矛盾激化,那時候老百姓看清軍與英軍作戰是以看客的心態,壓根就沒當自己家的事,當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時,還有平民幫助八國聯軍,清政權終究是少數民族政權,它所有的制度都把重點放在對內維護自己的統治上,難怪面對外國的侵略會民心向背潰不成軍。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為何《魯班書》被稱為邪書?看到第一頁「這5字」就明白多可怕
將和林郁婷搶金!波蘭20歲拳擊正妹起底 曾參選議員練過空手道
稱「麟洋配」中國驕傲遭炎上 翁曉玲被爆正港台灣人「祖父是日本皇民」
林郁婷爭議有前例!遭誤判性別首位苦主是「她」 網怒:俄國根本前科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