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在手機界呼風喚雨,造車卻踢鐵板?搶5%市場的電動車大夢,還有多遠?
從2021年6月成立MIH聯盟算起,鴻海正式揮軍電動車領域已經接近兩年,然而至今為止傳出的消息卻顯示,即使是在3C領域有著如此豐富經驗的製造業巨頭,想跨入一門新的領域仍然是難上加難。
量產電動車比3C更難!與新創合作陷瓶頸
根據《彭博社》報導,剛邁入2023年不久,鴻海便在電動車合作上遇到瓶頸。今年1月Lordstown便因為聲稱與鴻海共同打造的電動皮卡車成本太高,成本超過了目標售價的6.5萬美元而要求鴻海暫停生產,且禍不單行的是,沒多久該車款傳出在寒冷環境下拋錨的災情,不得不緊急召回。
事後Lordstown便公開表示,假如沒辦法與經驗豐富的汽車製造商合作,他們恐怕沒辦法繼續生產這款電動皮卡車,換言之,他們認為即使鴻海有著豐富的製造業經驗,經歷過各種大風大浪,但現實就是沒辦法滿足他們的電動車製造需求。
Lordstown指出,他們必須找到其他能夠分擔成本的合作夥伴,否則第一款電動車將沒辦法繼續生產下去,屆時會與鴻海一起投入新款電動車的開發。Lordstown執行長愛德華.海托爾(Edward Hightower)指出,「如果我們沒辦法找到那位合作夥伴,我們就看不到自己投資的商業理由。」
鴻海在2021年11月與Lordstown簽署2.3億美元的協議,買下其位於俄亥俄州的廠房,成為鴻海在北美製造電動車對重要的樞紐,並獲得Lordstown的股份,同時雙方也定下代工合作的關係。
鴻海積極搶下代工訂單,電動車夢能實現嗎?
鴻海近年積極投入電動車領域,其成立的MIH聯盟已經爭取到超過2,400位會員,吸引各路製造商、車廠共襄盛舉,並且在泰國與PTT集團合資成立Horizon Plus展開電動車生產,甚至在中東也與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共同成立電動車品牌Ceer,預計2025年端出新車款。
鴻海希望藉由打造類似於電動車領域的安卓系統,透過標準化、模組化降低生產成本,並且能夠快速調整,從而為各種客戶打造滿足其需求的產品。但電動車量產一直是個巨大難題,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就曾經表示,電動車產業最難實現的就是量產及獲利,並聲稱過去100年來誕生了無數汽車及電動車新創,只有特斯拉成功克服這兩道難關。
鴻海目前實際生產的除了原型車外,只有數十輛電動巴士及Lordstown的皮卡車,俄亥俄州廠房目標年產能上看33萬,但現在只用到很小一部份,鴻海也持續與電動車新創接觸,希望獲得代工的機會。
早在2021年2月就與美國電動車新創Fisker宣佈合作,計畫推出3萬美元以下的平價產品,然而這起合作至今仍懸而未決,雙方仍舊生產成本談判當中,不過鴻海3月初透露,為Fisker設立的生產線正在進行改造作業,預計第一季內就會完成。而已經與鴻海簽署初步協議的加州新創IndiEV,手邊卻僅剩下22萬美元資金,一旦沒辦法在今年7月完成SPAC上市,恐怕就會面臨破產危機。
鴻海現在最有機會的,反而是去年8月與Monarch Tractor締結的代工協議,協助其生產電動農機及電池模組,當時預計2023年第一季就會啟動生產計畫,將生產轉移至鴻海的俄亥俄州廠房。
在電動車新創成功率低迷的情況下,與大廠合作或許會是可能的解方,雖然短時間要獲得傳統車廠採用、甚至代工並不容易,不過鴻海近年積極與通用汽車、Stellantis等車廠接觸,持續打入各大車廠的電動車供應鏈。
2018年時,鴻海曾在美國政府邀請下於威斯康辛州設立面板廠,被時任美國總統的川普是世界第八大奇觀,但最終鴻海縮小了在當地的投資規模,原先預計創造1.3萬個職缺,到現在也只僱用了1,000多人,而在美國引發爭議。
外媒無不擔心擔心鴻海將會重蹈覆轍,走入相同的結局。但目前鴻海對電動車業務的發展仍然信心滿滿,預期電動車業務將能在2025年創造330億美元以上的收入,搶佔全球電動車5%市場。
延伸閱讀:鴻海必須找到「電動車界蘋果」 !分析師:動作要快,否則明年更困難
資料來源:Bloomberg、Clean Technica
責任編輯:錢玉紘
更多報導
鴻海必須找到「電動車界蘋果」 !分析師:動作要快,否則明年更困難
鴻海劉揚偉曝:3月赴美「幹大事」!挖角東洋大將關潤,花2個月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