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法說】賺進1股本創14年新高 劉揚偉笑談電動車勝利方程式

電子代工龍頭鴻海今(16日)舉辦線上法說會,並同時公布去年財報,大賺一個股本,創下2007年以來新高,由於通膨與戰爭影響供應鏈,讓鴻海相對保守看待今年營收成長,但董事長劉揚偉對於自家電動車發展卻信心滿滿,還提出自身優勢,不懼競爭對手。

「到目前為止沒有看到缺料或通膨問題造成的需求下滑現象,但會保守以待,因疫情由清零到共存,很多國家面臨轉換,到底持續多久,無法判斷,可能影響供應鏈。」16日舉辦線上法說會的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面對諸多法人提問通膨、戰爭是否影響需求時說。

不受疫情影響,去年鴻海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2021全年營收達5.93兆元,小幅成長一成,優於市場與公司預期,且連續五年創下新高,稅後淨利1393.2億元,年增37%,平均每天賺進3.8億元,每股純益10.05元,大賺一個股本,是2008年以來新高,在獲利指標方面,毛利率6.04%、營益率2.49%、淨利率2.32%,也繳出三率三升的成績。

受到戰爭與通膨的衝擊,對於鴻海今年營收前景,劉揚偉說法相對保守,但提到鴻海揮軍電動車(EV)的know how,以及競爭對手也跟進切入電動車的看法時,劉揚偉卻侃侃而談,他表示,鴻海造車的know how是time to market(準確時機進入市場)與time to cost(提供市場最具成本競爭力的產品),而且要有建立平台的能力,才能time to market。

在time to cost方面,他說,一是速度,二是模組化,也就是模組可以再利用,使得成本降得更低,為何會成立MIH電動車聯盟,目前MIH有2200家會員,並持續增加中,大家對MIH是有期望的,希望平台做出來,大家都能使用,使用共同平台,電動車推出市場的速度就可以加快,過去開發新車需要四年,現在可以縮短到兩年。

另外,鴻海透過MIH模組化,標準化的產品,可以達到time to cost,這對傳統車廠是非常大挑戰。至於同業要進入電動車,他說,這與他們想像的不一樣,進入電動車領域,包括規模技術資金都非常龐大,不是有政府的支持就可以進入,鴻海非常有信心。鴻海還有一個創新的BOL營運模式,已經可以看到,相關國家陸續都有與鴻海合作,

他強調,BOL、軟硬體能力、垂直整合與MIH開放系統,都是鴻海的競爭優勢,競爭對手沒有這麼完整的能力,競爭對手也小看了電動車需要具備的規模與能力。

【點擊看完整全文】

更多鏡週刊報導
3年來最大升級 Gogoro新車亮點曝光
【長榮減資2】經營權攻防戰開打 長榮海減資打什麼算盤?
【長榮減資1】長榮首度辦現金減資 對股民的好處有這些

今日推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