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海大、陽明海運基金會「三海」合作 推動基隆山海環境教育

國立海洋大學、鴻海科技集團及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昨(6)日簽署合作備忘錄(MOU),結合成「三海」,由海大提供知識,陽明海運基金會進行推廣,鴻海提供資金,攜手推動海洋環境教育,期盼將永續海洋文化從基隆這座山海城市向外擴張。

三海攜手推廣環境教育 盼與海共好成普世價值

海洋大學、鴻海集團及陽明海運基金會昨日舉辦MOU簽署典禮,三方要攜手投入海洋保護、海洋環境教育及海洋文化推廣,共同推進海洋永續發展。海洋大學副校長冉繁華說明,先前已與鴻海合作,如今加上陽明基金會,成為「三海計畫」。

海大水產養殖學教授李孟州解釋,三方本來各自進行海洋教育,透過合作由鴻海提供資金、海大提供最新海洋知識,基金會負責推廣,讓更多社區民眾了解海洋永續、海洋科技等新觀念。基隆是有深厚歷史的山海城市,要讓這些文化、知識從基隆向外擴張,將在本月16日、23日,於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舉辦關於魚骨、海洋酸化的課程,後續也會由海大規劃更多活動。

陽明基金會執行長林宜正表示,三方也將合作推廣海洋保護與環保永續技術,包含新式魚礁應用、珊瑚復育技術、海洋碳匯、海洋塑膠微粒及海洋生技與應用等,「就像民主是台灣的DNA,希望環保永續、與海共好也成為台灣人普世價值。」

廢建材再生魚礁打造海洋牧場 最快明年可投放

鴻海去年與海大簽MOU,致力於創造海洋生態多樣性與循環資源永續利用,其中一項便是與尊弘環保合作,推動循環資源海洋牧場。該計畫向在地回收商蒐集廢棄建材,經處理後再運用3D列印技術,印出適合不同物種生存的魚礁,營造出有利於水生動植物棲息與覓食的海洋牧場,改變傳統直接投放水泥塊、船舶、電桿入海的造礁方式。

鴻海副總經理暨環保長洪榮聰說明,海洋生物棲息環境的研究與3D列印技術,都是海大擅長的領域,經過了一年半的努力,已成功建立了魚礁示範模組。該示範模組上週開始投入試驗池,若測試沒問題會在今年底投入岸邊的九孔池,進行海中環境測試,待一切測試通過,預計在明年春季開始實地投放在近海中。此外,雙方也正進行稀有種魚類復育,過去一年半之內投放了約3.5萬尾魚苗,盼促進海洋多樣性與增加漁獲。

洪榮聰說,鴻海近年也在內部推展環境教育,持續鼓勵同仁與家庭、社會相互結合,擴大環境教育的影響力,透過活動增進了鴻海員工及親友對海洋保育認識與參與度。也期望不只是公司的投入,更能擴散到社會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