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埕人:瀨口鹽是台灣第一鹽

記者楊逸宏/台南報導
文化局公開徵選「台灣第一在台南」,其中七股鹽場曾是台灣第一大鹽場。南區鹽埕人對此有話要說,根據文獻記載及「重修瀨北場碑記」石碑出土,在在證明「瀨口鹽」是台灣歷史最早的鹽田,希望官方別忘了這段歷史。南區早年與鹽業相關的區域遍及現今十多個里,因此留下鹽埕、白雪、明亮等諸多與鹽業歷史背景相關的名詞。
府城被稱作古都,擁有許多台灣第一,文化局在十二月十日公開徵選台灣第一在台南詞目,兩星期下來,鹽埕路沿線的住民熱烈討論著,這群鹽民的後代子孫,嚷著要把「瀨口鹽」列入台灣第一鹽的詞目當中。
文史工作者李春景搬出一整箱資料,有《台南市志》、《重修瀨北場碑記》錄文、古地圖、報章雜誌等文史資料,證明台灣首次大規模開闢鹽田是在明鄭時期,鄭氏父子的軍師陳永華在西元一六六五年,於瀨口庄(今永成路一、二段沿線)設立台灣第一座計畫性鹽田。
時光荏苒,瀨口庄因泥沙淤積而距海日遠,曬鹽不易,鹽田也逐漸移到西北方向的「瀨北場」(今南區鹽埕路),原本的瀨口庄鹽田於西元一七五○年七月的一次風災被豪雨淹沒,正式走入歷史,由瀨北場取而代之。
瀨北場於民國六十年廢曬,六十四年官方成立安平工業區,加上原本的曬鹽場改建為國民住宅,瀨北場也走入歷史。
「我和女兒一起把瀨口鹽畫下來了」,李春景屋子牆上有一幅曬鹽圖,他怕有一天政府忘記了這件事,所以和女兒聯手把這段歷史畫進圖畫中。
對於鹽埕人的訴求,市府文化局表示,瀨口鹽也在內部的名單中,文化局並沒有忘記,除了主動派人至當地蒐集史料外,也歡迎手頭上有重要史料的鹽埕居民,可以把史料送至文化局。